胡蝶 藝術評論人
藝術館展出的「跨越東西.遊戲古今─丁衍庸的藝術時空」,是香港近年難得一見的精采展覽。能夠將近代中國藝術家的不同面貌如此透徹和饒富趣味地呈現公眾眼前,記憶中只得數年前的「黃永玉八十藝展」可與它媲美。展覽主要分油畫、水墨畫和篆刻三部份,而當中最具創意和逗人喜愛的作品首推《一筆貓》。《一筆貓》顧名思義是一筆過的,畫家用寫草書般的流暢筆觸,一筆畫成一只稚拙天真的貓兒,把畫面的元素減至極限,十分耐人尋味。
無神來之筆靈光乍現
很多人看丁公的「一筆畫」都強調其創意和精神表現,其實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甚至戲謔的作品,是畫家經過無數次重複試練,不斷改良的藝術成果,當中並沒有任何戲劇性的「神來之筆」或「靈光乍現」。這令人不期然聯想到,近年一些本地藝術團體和學術機構經常打出「培養創意藝術」的旗號,特區政府更是一副中毒甚深的樣子,以為只要揮動「創意」神仙棒,文化藝術便會在香港開枝散葉。其實這種口號式的宣傳和概念,不僅未能有助提升本土藝術家的質素,還會帶來反效果──令很多初入門檻的年輕人很儍很天真地以為藝術是不需要專業的,只要想些天馬行空的點子便可。筆者在火炭和石硤尾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便見過不少這類年輕「Artist」,整天坐在studio裏幻想有一天會被畫商相中,搖身一變成為石家豪、周俊輝第二。然而,以他們比中學生還要拙劣的手藝和無所事事一味空想成名的態度,恐怕只有發一輩子夢的份兒。要知道學問到了一定程度都得下苦功;欠缺紮實的根底,基本工都沒掌握得好,甚至無法看出一件事情的好與壞,憑甚麼會創出新意念?就算有新意念又如何能將它充份地實踐和表達出來?做出來的東西又如何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和批評?
創意是從努力中滋長
所有出色的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藝術擁有無比的熱誠和執着。因為熱愛所以投入,是這一股動力令他們不畏艱苦寂寞,終其一生不斷努力創作和嘗試。而創意,就在這過程裏慢慢滋長和湧現。例如畢卡索多變的畫風,便是緣自於他生命中不同階段的際遇和感情生活。所以說,一個對藝術和生命興趣缺缺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培養出這一方面的創意來。歸根究柢,創意是結合個人技巧、熱忱和人生閱歷的一種修煉和成果。政府和學校所能做到的,就只有提供專業的技術訓練、設備和正確的文化藝術觀。如果那些創意書院和藝術中心的主辦人,能夠將創意和專業技巧本末倒置過來,認真地正視本土藝術家水準日益下降的問題,而非只是僅僅將「創意」包裝成一個賣點,相信香港馬會和李兆基先生的巨額資金會花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每一個有意投身藝術行業或已投身但感到渾渾噩噩的年輕人,都應該抽空去看「丁衍庸的藝術時空」這個展覽,從不同時期的作品去捕捉這位一代宗師的靈魂,親身體會藝術創作背後那股艱苦奮進的精神。丁衍庸晚年在藝術上洗盡鉛華,將對生命的那份熱情都化作一隻《一筆貓》,淡淡一筆便遊戲了古今、跨越了東西,而這簡單的一筆卻是用上三十年千錘百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