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消費街市關門前 買餸最慳家

精明消費
街市關門前 買餸最慳家

「金融海嘯仲食罐頭?咁貴!去街市買餸仲平啦。」「慳家達人」大埔區區議員黃碧嬌,經常想盡辦法「慳錢」,以當精明消費者為己任。除了格價,她更會待街市快將關門之際才買餸,魚蝦蔬菜等隨時平超過一半。

份量多仍可保鮮

「一個罐頭午餐肉,賣十幾蚊,加埋隻蛋咪成廿蚊!」監察物價大行動成員黃碧嬌說,街市的餸菜隨時平得多:「我成日要開會,去到街市,佢哋就關門,反而執到平貨。」她昨傍晚用30元便買到一斤活蝦:「平時要40蚊㗎!」她說魚、蝦、蔬菜都講求新鮮,檔販會在關門前,即約7時許割價散貨。
她說若再晚一點約8時許,在部份舊區街市附近都會有街邊攤販:「輪到佢哋減價喇。」她舉例,菜販或會以5元一份售賣蔬菜:「一份菜有成斤,平時都要7、8蚊啦。」
經濟裝售價較平,但往往份量較多,她說只要懂得「保鮮」便可放心購買。例如將多出的鮮魚放入膠袋,不要清洗並放入鹽,翌日清洗過後,再落薑葱煮仍可煮出鮮味。至於麪包,可先放入冰箱上格,食用前一晚才放回下格,翌日麪包仍然軟熟。至於蔬菜,先用報紙包裹,再放入膠袋,可保持蔬菜水份。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