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G20(20國集團)金融峯會在倫敦落幕,與會領袖承諾在刺激經濟增長、抵制保護主義、改革市場監管和國際金融機構等方面採取行動。儘管這些承諾的履行還會有阻滯,但同去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一次峯會相比,畢竟多了一些看得見的目標、數據、改革時序,有助增強國際社會對環球經濟復蘇的信心。
峯會之前,北京先聲奪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呼籲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並得到俄羅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支持,一時之間中國挑戰美元霸主地位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大有由G2(中、美兩國)主導G20之勢。不過,從峯會達成的共識來看,顯然是美、中、歐三強各有讓步、各有所得的合理結局,兼顧了美國要求加大刺激經濟增長力度、中國要求擴大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機構權利、英國要求注資國際貨幣基金(IMF)、法國和德國要求加強金融機構監管等多方利益。
在各國多個月來採取一連串救市行動之後,抗擊金融海嘯已到了能否扭轉敗局的關鍵時刻。中國經濟有機會率先復蘇,但是復蘇不會一蹴而就,不會是V形快速反彈,一些代表經濟回暖的數據已再次出現波動。中國官方公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升四個月,3月份更升至52.4。但里昂證券的調查顯示,中國3月份PMI為44.8,低於2月份的45.1,已結束連續三個月的升勢。被總理溫家寶視為重要指標的發電量,在3月中下旬也出現輕微下調,全月發電量比去年同期略減0.7%。本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將發佈的第一季經濟數據,特別是出入口數據,恐怕仍難樂觀。
中國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逾三分一,單靠國內市場難以達致「保八」(GDP年增長8%)的目標。在走向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中國也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可見,與美國的合作而不是制衡或對抗,仍是中國未來對美政策的主軸。如果說,韜光養晦已過時,那麼,鋒芒畢露則會力不從心,狹隘的民族主義救不了經濟。
另一方面,歐盟雖然希望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擴大歐元的影響力,但並不支持周小川的建議。在可見的未來,美國與中國等國家的「恐怖金融平衡」(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於2004年提出,指美國依賴中國等國的資本、這些國家又依賴美國的市場)仍不可能打破,中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仍不可能與美國抗衡,對美國構不成約束力。如果得不到歐盟贊同、得不到G20其他成員的力挺,中國不可能在國際金融機構中取得更大話事權,不可能在國際貿易中取得更大份額。因此,G2機制代替不了美中歐的互動合作,代替不了G20。環球經濟的復蘇,需要G2的火車頭開動,需要美中歐三頭馬車的拉動,也需要G20的多頭馬車。
官方新華網昨日撰文稱,周小川關於貨幣體系改革的文章被西方媒體誤讀,周文並沒有直接批評美國,強調建立世界貨幣也只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顯然,北京有意緩和周小川文章對中美關係的衝擊。在抗擊金融海嘯時,中國理當繼續提出維護自身權利的要求,但如果以有利於美國處理金融危機和刺激經濟增長為基礎,將更能贏得美方的支持及取得成果。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