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親人離世帶來的傷痛往往久久不能痊癒,越要忘記卻總揮之不去。有學者表示,「不要想、不去想」絕非撫平傷痛的辦法,建議用回憶及書寫等方式抒發情懷,才能紓緩喪親之痛。
行動紓緩喪親痛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在兩年多前成立的「美善生命計劃」,在社區推動生死教育,現時已有230個社區服務團體參與行動,包括在老人中心向長者灌輸面對死亡,甚至為自己籌備葬禮。中心亦已印製五萬本《懷念您─思親紀念冊》,在清明節期間於將軍澳及柴灣墳場派發,讓公眾以行動表達思念,透過書寫等方法,紓緩喪親之痛。中心總監陳麗雲表示,很多人以為思念和悲痛會隨時間減退,但親人離逝對任何人都是一個重大經歷,故此應該適當表達。
黃英塋的父親兩年前因病去世,她至今沒有壓抑自己情緒,亦經常想起昔日與父親相處的點滴,又會以「喊、講、寫」等方法容許情緒抒發,「家仍然覺得佢從來都冇離開過,一有唔開心或者工作上有問題,我都會對住空氣講嘢,其實好似有一條心靈直線咁同爸爸溝通緊,係只有我同爸爸獨一無二愛嘅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