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向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撥款2.5億元,推行為期一年半的調查,研究港人的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狀況。該學院教授兼系主任早前曾訪問過部分本港住戶,包括一位老翁,得出快樂與物質生活無關的結論。
該老翁74歲,從大陸娶了一位比他年輕30載的妻子,然後就展開了漫長的生仔大業,生啊生,生啊生,生下七個女兒後,第八個,終於是個兒子。總算不用無止境生下去。500呎的公屋,如果一家三口住的話,以香港的居住條件來說,不算太惡劣,現在,兩夫婦八子女,十個人住在那兒,當然成了蝸居。
十個人,有老有嫩有男有女,大家都不用工作,暫時亦不領綜援,靠積蓄度日。老翁曾經任職司機及售貨員,相信積蓄不會太多,總有坐食山崩的一日。可是老翁說,他很快樂。於是,訪問他的教授便向公眾宣佈,快樂與物質生活無關。
真奇怪,從上面這宗case,我得出的結論卻是:快樂與責任感成反比。
如果我是那個老翁,我會很不快樂。香港男人的人均壽命不過是七十多歲,總有一天,他會撒手而去,丟下一屋子女,坐食山崩後,把他們推給老婆,還是政府?他快樂,不是他沒有物質慾望,而是他沒有起碼的家庭責任感。
耗資2.5億的調查,目的是用以幫助政府制訂公共政策的,有這樣的快樂指引,大家不如都辭職回家,生一大堆子女,坐食山崩,把問題推給公眾,全港人都將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