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買樓對很多人來說,是儲蓄多過投資,所以傳統投資者大都認為,只要抱着自住心態,又不是在樓價高位入巿,基本上任何時候都可以買樓。現時這種說法,又開始再度興起,但樓價是否屬高位,通常都是在事後才知,如果判斷出錯,後果可以很嚴重。
睇錯市損失大
對去年中買入何文田半山壹號的大部份買家而言,當時樓價未算高位,所以買入物業後既可以等升值,物業落成後,又可以將物業出租,賺取租金回報。但由於看錯巿,所謂低位原來是高位,結果樓價下跌三成多,投資未正式開始,物業已變成負資產。
曾經有樓評人說,當年太古城開售時,呎價只是數百元,高峯期則近萬元一呎,因此物業巿值可以十倍計上升,未經歷過這境況的人,未見過「大蛇撒尿」。
這種說法在97年前來說,是可能對的,但97年後,世界一體化下,經濟每隔三至五年,就出現一次危機,二千年的科網熱,03年的沙士,08年的金融海嘯,所以就算近期樓價略為回升,但整體來說,樓價較97年高位,仍低三成多。
筆者認識一位自住用家,04年初以250萬元於大嶼山愉景灣買入一個中型單位自住,08年初以400萬元將單位售出,他現時仍租住單位,並等待他心目中那個低位出現時,再次入巿。
現時新一代自住用家,已甚少買下單位自住十多二十年以上,等待以倍數的升幅後才將單位售出套現。
劉祥發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