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二十國集團(G20)元首就會在倫敦舉行半年內第二次峯會,商討如何合作應對金融海嘯,如何重整劫後金融秩序。只是峯會還沒有開,冷水便一盆一盆的潑下來。歐盟核心成員法國、德國堅決反對再大灑金錢救市,集中要求加強監管金融業、對冲基金、投資銀行。代表新興經濟體的中國、俄羅斯則希望重訂國際金融新秩序,包括改革國際貨幣基金會及研究設立可以代替美元的國際流通貨幣。
但對美英兩個受金融海嘯蹂躪最深的國家來說,救市是第一要務,各國政府當做的是進一步印鈔、發債、加強投資刺激投資市場及實體經濟。顯而易見,當G20的主要成員國根本各有盤算,各懷鬼胎。
多邊國際會議要取得實質或實確性成果從來不是容易的事。一九四四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BrettonWoodsConference)是個例外。那次會議達成了多項共識,奠定了戰後的經濟、金融新秩序,避免重演一次大戰後超高通脹、大量失業、經濟蕭條的亂局。可惜,令布雷頓森林會議成功的幾個關鍵因素現時都不存在。
第一個關鍵因素是會議有堅強的核心同盟作後盾。英美兩國對二次大戰後的經濟佈局雖然有些不同意見,對美國未來的角色及作用雖有分歧,但兩國領袖、官員、學者都明白二、三十年代那種互扯後腿、以鄰為壑(beggarthyneighbour)的錯誤做法不能再持續下去;必須成立能穩定貨幣滙率,能協助國際收支不平衡國家解困的機制。在多番商討及美國出錢出力下,英美兩國達成了以美國計劃為藍本的協議,並由兩國再向其他國家如中國、法國、加拿大等推銷。結果協議順利得到支持及接納。
今次G20峯會卻沒有這樣強大的核心同盟。經濟力量最強的美國仍在自救階段,還沒有想到下一步具體該怎樣走。英國首相白高敦提出的意見、計劃不少,但他的影響力、財力比二戰時還不如,投資者甚至在質疑英政府的還債能力。其他如日本只懂跟着美國辦事,法德只求自保,中俄則力量不足。這樣下來,倫敦G20怎會有實質成果呢?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缺乏像凱恩斯這樣的腦袋出謀獻策。凱恩斯是經濟理論大師,是投資老手,是股票炒家,是首相財相的幕僚,有豐富國際談判經驗。他提出的方案及建議不僅在經濟上可行,不僅在政治上能被廣泛接受,更能考慮到主要國家的要求。在他長期策劃及居中斡旋下,英美才能定出戰後金融新秩序,各國才可能在布雷頓森林達成協議。今次G20峯會卻看不到這樣的人物,有的是只懂擺政治姿態的官員、專家。這樣的官員、專家怎麼能消除主要國家的分歧呢?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