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上月二十日在北京會見日本防衞大臣時明白表示:「大國之中只有中國沒有航母,中國不能永遠沒有航母」。中國建造航母已是遲早的事。
中國建造航母是崛起過程中的必然。對周邊國家而言,台灣還不是最焦慮的,因為航母固然可對台灣遂行顛倒正面的作戰,把東部變成前線,使台灣四面受敵,沒有後方可言;但中國攻台可以不需要航母,覺察航母威脅的首推印度,其次是日本和美國。專家們評估,中國打造藍海海軍目的是控制印度洋到太平洋的這條資源生命線,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石油和稀有金屬的航道。而這在石油日益枯竭、替代能源還沒廣泛使用前,這條弧形無冰航線是許多國家生存的咽喉。
建立「海事位置」
海權力量等於海事噸位加上海軍戰力,再乘以地理位置的總和。目前中國海事噸位包括漁船、漁政船、商船等非戰鬥艦隻已與日俱增,並且正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建立一系列的「海事位置」,但是海軍戰力仍遙遙落後於西方,並且不如日本、印度,以致即使地理位置不錯,其總和在可見的未來並不具威脅性。
前蘇聯海軍和海事的總和僅次於美國。十分強大,但地理位置距離世界主軸海洋太遙遠,其乘積就遠落後於美國。中國的海事、海軍力量還不夠強大,地理位置優於前蘇聯,但只有東亞邊緣一線臨海,受制於阿留申、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等島鏈的封鎖,距離印度洋太遠,其優勢不如美國和印度。這也是它要建航母的原因,以稍微補強海軍戰力和地理偏東的缺陷。
中國打造航母並不表示要打仗,但可以威懾、揚威、滿足國內民粹主義心理需求。海權者相信:「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和資源,誰控制了貿易和資源,誰就控制了地球的財富和地球本身」。這就是今後中國戰略建構者的信念。
只為對付美日印
對台灣安全而言,中國建航母意義不大。台灣在台海的軍事優勢正快速向中國傾斜,目前台灣空優還有把握,海優因只有兩艘潛艦,無法對抗大量潛艦的中國,反潛能力也不足。此外,對中國一千多顆攻台導彈的防禦能力很低,反制能力目前也不足以嚇阻中國攻擊;所以,若無美軍撐腰,中國攻打台灣並不困難,不需要航母即可。如果美國協防台灣,中國航母遠非美軍對手,有航母也攻不下台灣。何況,為了對抗中國航母未來的威脅,台灣正在發展遠距離攻海巡航導彈,可以對航母做反制攻擊。
中國打造航母本來就不是為了台灣,而是建立海洋帝國的必經之路,目標遠在對付美國、日本和印度;但是,消息暴露之後,對台灣還是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尤其軍方,已經在謀求壓制對抗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