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驚現「海底沙漠」

台灣海峽驚現「海底沙漠」

內地科學家在台灣海峽海底,發現一片面積15,000平方公里的淺灘,不但沒有生物棲息,更蘊藏數百億立方米細沙,如同「海底沙漠」,科學家相信,若能將海沙從海床提取至岸上,將可解決兩岸百多年建築用沙需求。
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3月號的內地的《自然資源學報》期刊上。這個淺灘位於台灣海峽中南部,廈門理工學院環境工程系博士石謙表示,透過實地考察、觀察,發現海底沉積物由中、細沙組成,包含有數量不少的貝殼碎片、海灘岩以及玄武岩礫等。

足夠兩岸百年建築用沙

由於這片淺灘一直在巨大暴風浪和合成海流共同影響下,處於改造和運動狀態,幾乎沒有生物生存,可稱之為「海底沙漠」。研究小組是根據台灣淺灘的沙坡地貌、沉積物分佈範圍,初步評估水深30米的淺灘上,「沙漠」總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總沙量達數百億立方米,將是一片巨大的「沙資源」。
海沙是一種既有價值又重要的資源,可以用於填海、建築,研究小組認為,如能研究方法開採這片沙資源,將能滿足兩岸往後百年建築用沙的需求。
北京《新京報》/《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