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遺囑願意死後捐出五百萬元資產給鮮魚行學校的新聞,本來不可能上心。但經濟環境這樣,還有善心人慷這樣的「遺慨」,確實叫人另人相看。不過仔細看完內容,不禁咋舌,這五百萬得要到事主死後才能遺贈予學校,當事人今年56歲,本地男子平均壽命七字出頭,即是說,未來二十年,那五百萬身家能不能夠支撐也成問題,到踏上旅途歸程前,隨時會「使凸」。萬一在這二十年內,環球金融又試PK(這句不是粗口,否則冇理由超市會用來做商號),全球又再蒸發十零廿個0的資產,別說五百萬,就是五千億都會化為廢紙,尤其是受美元拖累,港幣已經七勞八損,五百萬盡買人民幣可能還有點揸拿。但人民幣能夠取代美元成為亞洲新貨幣的龍頭一哥?專家估計必然成事,只爭朝夕。
對一個56歲的人來講,這一朝就不是那麼樂見其成了。我跟朋友計過自己在股票和外幣投資上的損失,她剛好做了一筆師奶都唔吼利率只得零點幾的定期存款,鐵定相信靠五百萬存款收息過日辰絕對不行,就算餐餐菠蘿包都要透支。鮮魚行校長不是理財才俊,不可能教善長逆市保本增值大法,這五百萬,眼看就會凍過水。這樣罕見的善舉在這樣惡劣的時勢以這樣迂迴的方式進行,份外叫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