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環保教授變身消費拾荒者

八方人物:環保教授變身消費拾荒者

居住在香港這個繁華大都市,衣食住行都要消耗地球資源,要做個不破壞環境的人,接近天方夜譚。來自美國的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PaulHarris卻向難度挑戰,願當消費文化中的拾荒者。他素食,多年沒買衫褲鞋襪,手提電話、電腦等都是朋友棄他取,循環再用。

住石屋少用電

訪問當日,記者不慎把果汁倒瀉在Paul辦公室的地毯上,Paul着記者不要浪費紙巾抹地,讓果汁自然風乾。他強調,自己不是甚麼偉大的環保主義者,只是地球上只要有人類,資源就會被耗用,環境就會被破壞。生活在地球村,應盡責任減少破壞。
生活在香港,環保不易,即使他已住在大嶼山的石屋,平日家裏盡量不開燈、不用電,但上班時坐船到中環、再坐巴士到屯門,還是無可避免消耗了地球資源吧?但Paul認為,香港人的消費文化是環保的最大反對派,「他們很喜歡買新的東西,如搬進新房子,他們必定將所有家具更換、拆牆,完全沒有考慮破壞環境。又例如近年興建的高樓大廈,單位內只有一扇窗,室溫很高,舊樓反而更着重環境的配合。」

一雙鞋穿八年

港人浪費,Paul卻因而受惠,他的手提電話、電腦,都是朋友換新款時不要,轉贈給他。Paul又說,兩年買一件新衣服也算多;他全屋只有三對鞋,訪問當日所穿的皮鞋,已穿了八年。「當你想購物時,考慮一個月後,購物的意欲自然會打消。」他甚至考慮到地球資源有限,有人的地方就有破壞,所以決定自我犧牲,不生孩子,還笑言政府鼓勵生三個小孩的政策不環保。
為向下一代教育環保,Paul計劃參考紐約等地的例子,為香港設計一套供大學使用的教材,並已獲得可持續發展基金撥款資助50萬元。
記者 梁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