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但在此生活的南亞地區少數族裔人士,仍難免因歧視或語言障礎等問題未能融入社會,甚至影響就業機會。事實上,記者昨日嘗試以中、英語訪問參與遊行的人士,絕大部份均未能跟記者溝通。居港多年的尼泊爾裔人士承認,語言不通問題令他們添上不少生活困難,偶爾也會承受歧視的目光。
出錯時易遭白眼
21歲的尼泊爾人Stanosh在港定居已10年,是關注少數族裔組織融樂會的義工。擁有本地居民身份證的他,較一般同鄉幸運的是,他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家住元朗的他直言,「基本上本地人對我哋冇偏見,平時相處冇問題,都係班街坊教我講中文。」但他認同少數族裔也會犯錯,出錯時更易惹人歧視及白眼。
Stanosh不諱言少數族裔在港生活有很大困難,最困擾的是言語不通,但社區內未有為他們這群小眾提供繙譯服務,遇上日常生活問題時往往徬徨無助,「搵唔到辦法,我哋都要有地方解決問題。」
另一名在港營商的尼泊爾裔男子LokBanador也認為,在港工作偶爾也會受到歧視,感覺上在建築地盤及保安員等工作崗位,薪酬及待遇受到歧視的情況最嚴重。
民政事務局正就種族歧視立法進行籌備工作,有建議提出,法例應規定食肆需提供不同語言餐牌,或許這類建議真能協助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會。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