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與物業 - 左丁山

失業與物業 - 左丁山

不久前睇新聞報導,有線電視訪問一位屯門居民講失業,嗰位居民話搵唔到工做,失業已久。記者問佢諗唔諗去港島、九龍搵工,呢位居民話交通費高昂,到市區打工條數計唔掂。跟住記者訪問一位港島餐廳老闆,老闆話長期請唔到雜工洗碗碟,不明白失業人士點解唔上門。
正是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為何如此?表面解釋係交通費高,家住屯門/天水圍而每日去北角返工,交通費好襟計。再問:港島區有工,天水圍冇,失業人士搬去港島住,得唔得?喺香港嚟講,當然唔掂,一來住在公屋,二來港島租金貴,既然如此,結構性失業不能降低,勢所必然,政府要紓解貧富懸殊,降低失業率嘅話,唯有將工作職位帶到去失業率最高嘅地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嘅港英政府見到工業蓬勃發展,社會充份就業,就諗到呢個方法。既然市區缺乏空間發展工業,於是在新界衞星市鎮開始大量興建公屋,同時發展工業區,計劃係將市區輪候上樓嘅市民搬去新界,而工廠亦設在同一區,於是公屋居民可以就近到工廠上班,而工廠亦容易請到工人。屯門就係這個構思下嘅產品。
點知八十年代以後,工廠大量北移,工人不能北上,住在公屋亦嚴重限制咗佢哋嘅地區流動性,而港英政府繼續大量以公屋引誘市區居民到新界住,於是產生今日之有工冇人做,有人冇工做之後果。
呢個膚淺解釋看來未有嚴格學術分析,只係表面看法啫。點知上星期睇《經濟學人》,第三十三頁講美國失業率攀升,地區性差距日益擴大,以前美國人在A州失業,就全家搬去仍然興旺嘅B州或C州搵工,但今次金融海嘯打埋嚟,好多人因為間屋賣唔去(負資產吖嘛),想搬走都唔得,形成跨區流動性大降。英國華威大學學者AndrewOswald早於十年前已指出過份鼓吹「居者有其屋」(homeownership),會提高失業率,佢發現西班牙人最鍾意買屋,失業率遠超瑞士,而瑞士人好多係租客而唔係業主!Oswald話政府不可津貼人民買屋,不要鼓勵人民「居者有其屋」,以免失業率高企,但冇人睬佢,當佢儍嘅!今時今日,世界失業率日趨嚴重,加上業主陷於困境,於是又有人提起Osw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