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連串藥物事故暴露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監管不力,藥劑業界建議仿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撥資源成立藥物安全中心,由原材料、半製成品至在市面出售的藥物以一條龍方式監管,每次派出約10人以一周時間巡查一間藥廠,甚至檢查電費單及水費單,以評估藥廠的實際生產規模是否與文件紀錄相符。
可提升監管層次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教育總監崔俊明表示,美國、英國及中國有獨立的藥物監管機構,加拿大及澳洲亦有專門的藥監機構,隸屬衞生部門,規模都比本港衞生署藥劑部門大很多。
他指,增撥資源成立藥安中心,可提升監管藥物層次,像食環署有食物安全中心,及衞生署轄下衞生防護中心一樣。將來藥安中心負責藥物註冊、監管及巡查藥廠、售後監管,有自己的獨立化驗室及培訓員工專業知識,可隸屬衞生署。
現時衞生署每次只派兩人巡查藥廠,翻查生產紀錄文件等;但美國會抽查半製成品化驗,甚至電費單及水費單,「如果電費單顯示電費好平,唔似能夠一年生產成千萬粒藥,咁啲藥可能唔係藥廠整,需要進一步調查。」
他指,本港有足夠藥劑人才支援藥安中心,例如醫管局正招聘藥劑師,80人爭6個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