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嶼山銀礦灣泳灘出現本港較罕見,由含毒素的凱倫藻形成的紅潮,凱倫藻紅潮曾在10年前在本港水域出現,當時導致大量魚類死亡。專家指出,近日時冷時熱的天氣最有利於紅潮生長,預計現時至5月都會是紅潮出現的高峯期。
由含毒凱倫藻形成
銀礦灣泳灘由前天起出現紅潮,泳灘已懸掛紅旗。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言人表示,紅潮由凱倫藻形成,含有毒素,曾於1998年在香港引致大量魚類死亡,但之後本港再沒有由凱倫藻形成的紅潮紀錄。漁護署至今未有收到魚類死亡報告,但已通知所有養魚區的漁戶,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漁護署正密切監察紅潮會否蔓延至馬灣、長沙灣、蘆荻灣及索罟灣養魚區,並會抽取水質樣本分析。
公開大學環境學系主任何建宗表示,本港紅潮每10年便有一次周期,凱倫藻紅潮98年出現至今便剛好10年,原因很複雜,可能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凱倫藻有毒素,會令魚鰓血管收縮,導致魚缺氧窒息而死,但並非神經性毒素,對人體影響甚為輕微。近日時冷時熱的天氣,陰天日子多,陽光照不到海面,都有利於紅潮生長,預計現時至5月都會是紅潮的高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