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纖顫 射頻消融術根治率高手術時間減半 損心風險降

心房纖顫 射頻消融術根治率高
手術時間減半 損心風險降

【本報訊】心律不整是常見的心臟問題,其中以心房纖顫最為普遍,患者不時會因心跳過快出現心悸等不適,嚴重會引致心衰竭及中風死亡。中文大學醫學院引入嶄新的射頻消融技術,令心房纖顫手術的時間可縮短一半,大部份人更可根治心臟亂跳的問題。首12名接受新式手術的患者當中,10人根治。 記者:鍾麗霞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指,本港約有1%人口即7萬人受心房纖顫困擾,除非心臟經常會跳得過快影響工作及生活,否則治療以服藥為主,患者若對藥物反應差,才會考慮做手術。傳統手術是利用一支細小的棒狀導管進入心臟,再發放定量射頻堵截電脈衝從肺靜脈傳出,從而阻止電脈衝引發的心房纖顫。
傳統手術導管只有單一端頭,需以點對點方式發放射頻,手術需時5至6小時才能完成,成功率約七成,大部份患者手術後要繼續服藥,約有1%出現心房被燒傷的風險。

與舊手術成本相若

該系於去年底引入新式的射頻消融技術,余卓文解釋,新式並可調校形狀的導管能啟動或關閉發出射頻的電極位置,故可按病人的需要調校熱度及角度,加上導管可在同一時間於不同位置發放射頻,能縮短手術時間一半至兩、三小時完成,病人心房受損的風險也降低,手術成功率相應提高。
該系去年11月起已替12名心房纖顫病人進行新式手術,10人在手術後心臟亂跳的問題根治,術後四個多月以來沒有病發,亦毋須服藥,餘下兩名病人因出現心臟衰竭,手術後心跳問題未能完全矯正,現計劃替兩人再做手術。他指新舊手術的成本相若,約為五萬元,但引入新手術後因時間縮短,相信可將病人輪候手術的時間減半,現時病人一般要等四至五個月才可以做手術。
從事貿易生意的梁先生,兩年前患上心房纖顫,一直食藥控制病情,但因經常要到外地傾生意,怕在飛機上或外地病發,故去年底接受了嶄新的射頻消融手術,現已毋須服藥,手術後也未試過心臟亂跳。
今年60多歲的黃女士,服食兩種藥物都無辦法能控制心房纖顫,「每個禮拜都會病發一次,有時心跳到120幾下,連家務都做唔到,要坐低休息,食咗藥又試過心跳得番40幾下。」她去年11月接受手術,現已痊癒。

心房纖顫病人梁先生,手術後四個多月也沒有再病發。

心房纖顫常見症狀

心跳過快或不規律
心悸
頭暈
胸悶及氣促
資料來源:余卓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