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缺水 毋須賤賣資產美「消毒」方案恐難見效

銀行不缺水 毋須賤賣資產
美「消毒」方案恐難見效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財政部周一宣佈「消毒」計劃後,金融市場反應正面,太平洋投資管理基金(PIMCO)、凱雷、貝萊德等大型基金公司亦表態有意參與,然而中小型對冲基金對計劃有保留,業界亦相信具規模的銀行毋須出售毒資產,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更承認購買毒資產預算未必足夠,反映方案仍大受質疑。

方案推出後,數家大型基金已表示支持,加州教師退休基金更答應參加。PIMCO創辦人格羅斯亦表示,計劃在45日內開始購買毒資產,相信此舉可替客戶賺取雙位數字回報;億萬富豪羅斯則擬投資10億美元。
大型基金力撐,惟中小型對冲基金卻步。對冲基金經理Lotsvin表示,方案有三大問題:一、銀行沒有流通性不足的好資產,只得沒人願意買的毒資產;二、財政部錯誤認為毒資產規模是固定,惟隨着按揭違約率及斷供比率增加,毒資產問題會不斷惡化;三、大部份對冲基金贖回壓力上升,根本無能力購買毒資產。

貝爾承認或要國會更多支持

穆迪Economy.com首席經濟師贊迪稱,目前美資銀行持有約2.5萬億美元毒資產,故1萬億美元根本不足夠。CreditSights亦指華府購買毒資產預算太小,相信財政部日後可能會向國會再「伸手」。
繼克魯明後,另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亦炮轟方案行不通,他指華府利用公帑抵禦資產價格下跌風險,同時將資產價值上升的潛在利潤交給私人投資者,這等同打劫納稅人金錢去承擔巨大風險。

諾獎得主轟風險太高

對於外界質疑,FDIC主席貝爾承認,不能保證銀行會出售毒資產,亦認同要證明計劃取得成效,或要國會提供更多支持。
英國《金融時報》社論批評,蓋特納假設毒資產是因市場流動資金不足而缺乏成交,故只要為毒資產定價,銀行就會願意出售,但實際是一旦銀行出售毒資產,其巨額賬面損失便會變成實際損失,變相將虧損曝光,因此蓋特納的如意算盤應打不響。
《華爾街日報》則指,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及高盛等15家大行已可利用莊家債商借貸機制(PDCF)向聯儲局申請融資,故亦毋須出售毒資產以增加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