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ures - 陳也

Departures - 陳也

不是電影效應,金融巨浪中美國人實事求是,轉行殯儀業的人數急升,跟《禮儀師之奏鳴曲》剛相反。戲裏面那位經驗社長老矣,不得不招聘生手,樂團解散被「裁」出來的大提琴手盲頭烏蠅應徵,即時獲聘並且現鈔預支日薪。就這樣新仔被迫落船了。美國人浮於事,能轉業已經很不錯,不知道香港這方面的「市道」如何。台灣的遺體美容師年紀不大,跟電影主角差不多,月入三至五萬台幣,入行者有的還是從前替新娘化妝的,為了多賺錢才轉場。業界說電影始終是電影,真實裏要照顧遺體妝容的小事可多了。
台灣流行替遺體做spa,溫水按摩,刷牙和facial,甚至家屬請妝容師替先人燙髮,她們一一照辦。做spa竟然從活口到死屍都好這一套耶,邊做還邊播放家屬指定的音樂,大提琴師的告別spa曲應該就是久石讓的吧。按摩師大抵也有心水樂章,電影連遺體美容這一門孤僻而高度受冷待歧視的行業也拍上了,還得大獎,按摩師早晚會當主角的。台灣還有哭喪,高手哭嬸,哭得頭頭是道,絕不喧賓奪主。這是七十三行之一,隨時失傳,電影不拍就怕會煙滅了。《禮》片催淚但不沉重,日本票房報捷。香港老人明明有早場優惠都不看,顯然避忌。內地因為有毛主席紀念堂那具永久展品推動,相信《禮》片會賣座,散場時也許還會有人向電影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