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美國政府在金融、貨幣政策上有重大改動,全球經濟特別是金融市場、投資市場都難免動盪不安,大上大落。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尼克遜政府決定放棄固定滙率,讓美元自由浮動;結果美元幣值大降,各類商品的價格,其他國家貨幣的滙率大幅上升,造就一批贏家,也產生了一批輸家,國際經濟秩序及面貌也因此而大幅改變。
為了應付今次金融海嘯,美國上任及現任政府拿出了前所未見的金融政策工具。第一波救市方案超過七千億,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接近八千億,財長蓋特納購買銀行有毒資產方案規模高達一萬億;再加上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推出零息政策及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力開動印鈔機購入政府及私人企業債券。美國政府短短幾個月間投入市場的資金高達二、三萬億美元。這種急速及大規模的注資救市行動不但史無前例,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更肯定比當年美元脫離金本位制度或美元滙率自由浮動厲害得多。
第一個重大影響就是美元滙率將會比現時更波動,更大上大落。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是全球最主要的交易貨幣,這個特殊地位無疑令美國政府可以隨心所欲的開動印鈔機增加美元供應量,不用擔心無人接貨。問題是今次印發的美元數量實在驚人,各國政府、企業不可能一下子消化,令美元的幣值無可避免的下降。近一星期以來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已明顯貶值。過往的經驗顯示,美元大幅貶值將直接影響國際資金流動,令不少國家資金過剩,催生資產泡沫及債務危機,引發另一輪金融危機。
除了其他國家的貨幣滙價受影響外,石油、銅、金屬以至農產品之類的商品價格同樣因美元滙價波動而大上大落。○七年至○八年中美元積弱令各類商品的價格急升,油價曾一度高見一百五十美元一桶。今次美國大手印美鈔,美元滙價再次回軟,促使商品價格回升。即使這些商品的價格不會回復至○七、○八年那樣的瘋狂升勢,政府、企業也將要面對巨大的對冲風險,隨時因市況太波動而蒙受巨大的損失。
外滙、商品市場固然會因為美國政府的重藥大幅波動,惡性通脹重臨更是難以忽視的危機。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詹森總統既要應付越戰的開支,又要大灑金錢改善國內福利及政府服務,最終要靠印鈔票及巨額財赤過關;而這些過剩的美元後來成了引發七十年代惡性通脹以至滯脹的重要原因。今次奧巴馬政府為救經濟所印發的美元比詹森時代多得多,所製造的財赤規模比詹森時代大得多。當大筆過剩美元追逐有限的商品及資源時,商品及資源價格將會上升的既急且快,形成巨大的通脹壓力,甚至可能令滯脹重臨。而一旦再出現滯脹,各國政府及央行可能要花超過十年時間才能克服。
奧巴馬政府的重藥能否戰勝金融海嘯仍是未知之數。即使美國政府能在大開水喉後成功防止金融體系崩潰,成功阻止經濟繼續下滑,美國以及全球經濟的前景仍然未許樂觀,因為緊隨衰退而來的極可能不是強勁復蘇,而是惡性通脹或滯脹!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