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為了迎接網絡時代,四年前我通知《紐約時報》停止每日送報,改為只送周末兩天,因為周末附有星期評論和周刊,值得嘆茶細品。但最近一連幾次下雪天,報紙遲送不說,給雪水沾濕的報紙拿在手裏,感覺也不好,索性連周末也停掉,做一個十足的網絡版讀者。我不免想到,像我這樣幾十年的老讀者,都放棄了印刷版報紙,報紙的前景將會如何?
美國有多份報章停刊
這顯然不是杞人憂天。美國報界最近刮起了觸目驚心的倒閉風。丹佛城一家曾得過幾次普立茲新聞獎的老報紙《洛磯山新聞報》宣佈倒閉。亞利桑那州圖桑城最老的《公民報》,如果近日找不到買家,也將停刊。西雅圖一家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的《郵報》,已停止發行印刷版,只保留網絡版,使西雅圖變成只有一家印刷報紙的大城市。《舊金山紀事報》據說去年一個星期就要賠一百萬美元,如果裁員減張仍無法節省開支,也面臨關閉命運。宣佈破產的還有芝加哥、費城、邁阿密等地的老報紙。
一個城市的報紙扮演的是公民論壇的角色。公民論壇的消失,對社區的民主生活來說,無疑少了一個具公信力的溝通平台。在人人可從網絡獲得訊息的時代,傳統報紙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既要牟利圖存,又要履行社會輿論的責任。在不斷變化的媒體生態中,報紙經營各顯神通。單是報紙內容是否應在網絡上免費提供,就有不少爭論,因為這是編輯人員支薪勞動的成果。只向廣告贊助商收錢,不向讀者收錢,似乎說不過去。《紐約時報》的網絡版,以前評論部份必須付費閱讀,後來取消,最近又傳言要恢復收費。不過,《紐約時報》每年單從網絡得到的廣告收入就有兩億美元,幾乎可以應付編輯採訪的支出。在網上資訊爆發的時代,一家報紙同時維持網絡版和印刷版的雙元經營,而又要在兩方面都勝出,編採人員不能不更加賣力去發掘可信的獨家重要新聞。這又需要老闆投入更多的財力人力。
維持編輯獨立最重要
最近的倒閉潮證明,在新的報業生態中,單靠報紙本身的盈利來維持是越來越難。一種經營方式是老闆財雄勢大,除了靠報紙本身的盈利,也靠其他生利事業來補貼。另一種方式是報紙「爭取」盈利,但需靠政府來補貼。無論那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保持編輯部獨立性。在這方面,接受政府補貼的多元媒體如BBC和法新社是成功例子。這必須有法律保障和守法的政府。最糟的是接受津貼而淪為政府的工具,那就難免會出現「真理報無真理,人民報無人民」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