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市場與品牌迷思 - 桑普

果汁市場與品牌迷思 - 桑普

桑普 文化評論人

本月十八日,中國商務部否決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中國滙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最大果汁生產商)全部已發行股本的投資計劃,是《反壟斷法》自去年八月實施以來,中國官方首次引用該法否決外資收購國內企業,廣受中外人士關注。

無法參透否決理據

目前,商務部在已公佈的文件中,仍未說明其評估判斷的具體準則,中外人士都無法參透否決收購的理據。商務部只提出以下三大結論:收購會助長可樂公司綑綁銷售汽水和果汁而損害消費者利益(抬高價格和減少種類);可樂公司控制兩大知名品牌(美汁源和滙源)會明顯阻礙潛在競爭對手進入果汁市場;收購會壓抑國內中小型果汁企業生存空間和自主創新。不過,官方如何得出以上結論?收購真的會實質地減少競爭嗎?
平情而論,飲料市場相當渙散,各類飲料的相互替代性很強,而全國各大小城鄉的市場狀況又千差萬別,當局究竟按照甚麼標準來定義「相關市場」?就算以二○○七年全國果汁市場為基準,滙源和可樂也只不過分別佔百分之十左右,加起來也大概百分之二十而已,收購後又怎會控制市場,排除競爭?即使硬要將果汁市場,再細分為純果汁或濃縮果汁市場,算出滙源和可樂的市場佔有率將會合共過半,那又要如何說明收購會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試想:如果可樂公司綑綁銷售抬高價格,根本沒有好處可言,因為理性的消費者大可轉買其他品牌果汁,支付低價,其他經營者的生計也不會因而受損。就算事態真有可能發展到那麼畸形和嚴重,為甚麼不考慮事後監管綑綁銷售行為,或者在附加適當條件後批准收購,而要現在就禁止收購?況且,收購只是針對中游的果汁生產環節,上游(果園)依然由滙源董事長控制,不會賣給可樂公司,其他競爭對手又怎會被排擠?
此外,生產果汁的投資不大,進入門檻不高。所謂外資擁有兩大知名品牌(美汁源和滙源)將會阻礙潛在競爭對手進入果汁市場的說法,不符合事實和法理。誠如國內學者所言,競爭法不反對大,只反對以大欺小,不反對強,只反對恃強凌弱。你有知名品牌,我應痛下苦功,迎頭趕上,不應剝奪你的品牌。否則,等到有一天,我成功了,知名品牌眾多,你就要官府禁止我擁有超過一個知名品牌嗎?

害怕品牌落入外資

說到底,中國政府否決可樂收購滙源,無法促進有效競爭。整個決定,缺乏競爭法論據。真正原因,更是耐人尋味。從各種迹象看來,「害怕民族品牌落入外資」恐怕是反對這次收購的真正原因。民族自尊和民粹激情,蓋過了理性的經濟和法律分析。全國網絡投票已經顯示,超過八成內地網民,反對外資收購「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然而,果汁飲料市場跟國家安全無關,也不是經濟支柱產業,那麼阻止外資進入上述市場,顯然有違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原則,無助於促進整體社會福利。君不見外資已成功收購大寶、樂百氏、中華牙膏、娃哈哈、蘇泊爾等所謂「民族企業」,又有何喪權辱國可言?與其說外資收購「非核心產業」傷害民族感情,不如說它正顯示中國產業的吸引力和國人願意接受競爭的開放胸襟,絕不宜以愛國與民意之名,鼓動損人不利己的保護主義。
筆者一向支持民主政制(反政治壟斷法),也支持競爭法制(反經濟壟斷法),但落實兩者都必須細緻謹慎,切忌粗枝大葉,以免濫用官權侵害民權。在國內,前者是河蟹橫行,後者是力有不逮。由此看來,國人所需要的,不只是政治啓蒙,也需要經濟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