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導演崔子恩(崔子)花了兩年時間,拍攝紀錄片《誌同志》,這齣獻給同志的作品,在內地變成地下電影,要老遠來到香港,影片方能出櫃。一波三折,只因鏡頭所記錄的,並不是革命同志,而是30年來不斷受到壓迫的同性戀者。
遭電影學院禁教書
崔子恩,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被稱為「大陸公開同志身份第一人」。1990年他站出來,代價是學院不再讓他教書、不准他給政府部門寫劇本。崔子自嘲,他雖是終身聘用制員工,在校內更似個下崗職工。回首過去30年,內地對同志的觀念有進步,但緩慢。97年流氓罪取消了,同志既不合法,也不非法,結果是任何公開活動,都隨時隨地可被取締。
05年崔子辦性文化節,吸引到60名公安到場驅趕。他搞過兩次同志運動電影節,中途總被公安查封,「只有開幕,沒有閉幕」。02年,他到美國領取人權獎,回國後國安局找他「談話」,「就像有一把軟刀子,令我們要躲在衣櫃裏,過着半黑暗的生活。」
五年前,崔子開始編撰中國同志運動歷史,最初想編集成書,直到07年,他訪問了30多位影響內地同志運動的人物,拍成《誌同志》一片,記錄了內地同志從「無名」到「隱身」到「現身」,從計劃經濟到「粉紅經濟」的經歷,但內地對電影發行有「十三不准」,涉及同性戀議題的不能公開放映,連在影音店出售DVD也不容許。他們便打擦邊球,在網上「內部」發售DVD,暫未被取締。
中大播放《誌同志》
崔子今日會在中文大學出席他導演的《誌同志》全球首映。他說,香港的同志們多年來默默推動內地的同運。就像同志一詞,從前是個紅色的詞彙,說的是革命同志,是香港人發揮創意,為這兩個字添上七色彩虹,變成同性戀者的別稱。
本地保守宗教團體擔心保障同性同居的法例會令道德淪亡,崔子認為太荒謬,他是天主教徒,只知道「誰是弱勢就應保護誰」,「聽到香港有保護(同志)家庭的法例,我們羨慕不已,我們再等30年、50年也未必等到,有這麼好的法例,為何有人會反對?」改革開放30年了,同志仍需努力。
記者 雷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