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打風已暈暈地 - 李碧華

未打風已暈暈地 - 李碧華

去年八月颱風「鸚鵡」半夜襲港,天文台「凌晨」、「清晨」字眼含糊不清──此舉卻有貢獻,自此下筆寫到曖昧的時間,便小心些:午夜後是「凌晨」,天亮前是「清晨」,然後自己細分。這是意外提醒吧。
天文台今年起實施的颱風「三級制」,乃新加上細分類。
本來,一至十號風球是根據該熱帶氣旋與本港距離、吹襲方向等定出。
而熱帶氣旋級別分「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四個強弱度。
天文台長退休前為市民着想,鑑於近年港人對颱風的恐懼愈來愈「冇乜感覺」,所以加強形容詞:──「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
分類如此複雜,如果聽得「十號風球加超強颱風」,當然明白十分厲害,還要出門尋樂觀浪衝浪?閣下死而無怨,活該!但如果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的超級颱風,因非正面襲港而掛三號波,算是強是弱?幾番狼來了,某些可惡市民唔聽你支笛,繼續出外招搖引致傷亡浪費警力,奈何?
原來夠混亂了,新加的更添煩,未打風已暈暈地。為什麼不簡單點,在原有基礎上發揮警惕功能?
有點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