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要以民粹閹割民族品牌 - 李平

蘋論:不要以民粹閹割民族品牌 - 李平

中國商務部禁止可口可樂併購滙源果汁,被戲稱為可口可樂沒花錢就打敗了滙源。果蔬飲料本來是中國鼓勵外商投資的行業,商務部受到保護民族品牌的壓力而祭出《反壟斷法》禁止這宗併購,結果滙源的品牌、企業形象都受到傷害,不利其日後的融資、發展,這難道是輿論與商務部的本意?
中國本土名牌,或者說民族品牌,近年在經歷外資併購、控股後,確實有不少被打入冷宮或紛爭不斷,包括聯合利華控股中華牙膏、吉列入主南孚電池、達能併購樂百氏飲料、強生收購大寶化妝品等,有人因此感到民族尊嚴受傷害。在可口可樂提出併購滙源後,內地一個權威財經網站的調查顯示,反對者多達79.4%,其中,78%的受訪者認為此舉涉嫌外資要消滅中國民族支柱企業。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昨日強調,做出禁止收購的決定,是嚴格依照《反壟斷法》有關規定做出的客觀裁決,既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也非保護主義。但是,商務部在8個多月的裁決過程中,其裁決機制並不透明,既未邀業界舉行公證會,也未邀獨立的研究機構參與評估,作出可口可樂「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軟飲料市場的支配地位,搭售、綑綁銷售果汁飲料」的論斷更難以服人。
內地壟斷問題最嚴重的行業是鐵路運輸、電訊、電力、石油等,只由個別國有「巨無霸」公司把持,其壟斷程度已足以以製造電荒、油荒來逼政府同意其訂價,這是可口可樂就算併購滙源和娃哈哈也不可能做到的。商務部既然在反壟斷問題上如此義正辭嚴,為何不在限制電力、石化等行業壟斷方面有所建樹?北京大學中國企業史研究室主任吳曉波表示:「商務部阻止可口可樂收購滙源的理由不成立,飲料行業是完全競爭的行業,不應該通過行政手段來干預。」
外界關注,中國禁止可口可樂併購滙源將引發貿易保護主義之爭,影響中資在海外的併購或尋求公司控股地位,甚至影響抗擊金融海嘯的合作。但內地不少學者更關注,今次併購活動胎死腹中對中國民族品牌的實質傷害,連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也質疑:「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商務部的決定)滿足了我們一種民族自尊心或者民族感情問題,但對民營企業家來說是不是也不人道?」
內地一些由國有企業創立的品牌,由於受到政治庇護,其競爭力萎縮,在賣盤給外資或由外資控股前已失去行內龍頭地位,其品牌效應沉淪,不能簡單地歸咎為外資先收購後消滅。曾經雄霸一方的河北三鹿集團,最終因製造、銷售含三聚氰胺的毒奶粉而走向清盤,並不是因為新西蘭恆天然集團入股所致,而是因為與當地官員勾結,刻意隱瞞真相,以致毒害逾20萬嬰幼兒。

而一些由民營企業創立的品牌,由於民營企業家沒有安全感,對企業的規模自我設限,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時,寧願不再發展或賣盤,以免成為被槍擊的出頭鳥。滙源的老闆朱新禮一直認為「企業要當兒子養、當豬賣」,如今,他養肥了滙源,卻不是想賣就可以賣,以後,誰還敢把企業養得太肥?政治的干擾,民粹的干擾,只會寒了民營企業家做大做強民族品牌的心。但願,當局也好,民眾也好,切莫再舉起民粹的利刃,閹割民族品牌。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