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公佈全港逾千幢獲評級的歷史建築名單,包括600多幢首次上榜的建築物,尖沙嘴半島酒店、香港大會堂、中環樓梯街與元朗吉慶圍,首度上榜即晉身一級歷史建築行列。發展局形容,這批歷史建築是「香港寶藏」,政府會向私人歷史建築的業主軟硬兼施,提供經濟誘因保留建築物,若面臨拆卸會列作法定古蹟,避免景賢里事件重演。
記者:黃偉駿
昨日公佈的1,444幢歷史建築名單(可參考 http://www.amo.gov.hk/b5/aab.php),遍佈全港,有543幢過去兩年已獲評級,惟古物古蹟辦事處委託的專家小組,將它們連同901幢從未評級的歷史建築一併研究,重新評級,由一級歷史建築到無評級,排名分先後。最具歷史價值是建於1847年至1867年間的沙田曾大屋,早於97年已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評分最低是大嶼山稔樹灣天后廟,專家小組經研究後,維持其無級評的地位。部份建築則曾經上榜現在被除名。
七成屬於私人業權
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表示,只有1,154幢建築獲歷史評級,一級歷史建築佔212幢,二級佔366幢,三級佔576幢,七成屬私人業權。
不少市民熟悉的建築物,首度上榜已獲評為最高的一級歷史建築,包括有逾80年歷史的尖沙嘴半島酒店、中環樓梯街、建於1962年的香港大會堂、中環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及早在15世紀已有人聚居的元朗吉慶圍的炮樓及圍牆等。
古蹟辦與專家小組自96年起,在全港8,000多幢主要建於1950年前的建築物進行普查,經過10多年努力得出今次評級成果,但古諮會待未來三個月進行的公眾諮詢,參考各界意見後,才拍板是否接納專家小組的評級建議。
以景賢里事件為鑑
陳智思說,以往進行歷史評級,只考慮建築物的歷史價值與建築價值,但今次公佈的評級,新引入了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保持原貌程度,以及罕有程度四項參考因素。
上月財政預算案公佈,私人歷史建築的業主可向政府申請最高100萬元維修補貼,惟日後若要重建也需得到政府同意,令人擔心一些新上榜的私人歷史建築的業主,會否像景賢里前業主一樣,在古諮會拍板前匆匆重建圖利。
發展局副秘書長王榮珍表示,雖然古諮會仍未拍板,但當局會根據專家小組的建議名單,密切留意名單上一至三級的歷史建築,一旦面臨拆卸,會優先考慮列為法定古蹟予以保護。她又稱,政府會循序漸進,根據名單上的排名,按情況逐步將一級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
沙頭角新樓街1至22號的多幢民初建築,昨日由無評級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沙頭角商會主席曾玉安認為可幫助多名年老的村民業主進行維修,但批評政府規劃不一致,因為保安局建議開放的禁區範圍不包括新樓街,即使保留了建築,市民也無法參觀。
新上榜歷史建築(部份)
建議歷史評級:一級
樓梯街 1841-1850年落成
砵甸乍街 1845年落成
元朗吉慶圍4座炮樓、圍牆、圍門及神廳 1465-1722年落成
山頂道75號何東花園 1927年落成
半島酒店 1928年落成
中環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 1923年落成
香港大會堂 1962年落成
中環舊中國銀行大廈 1951年落成
跑馬地香港墳場教堂 1845年落成
赤柱回教廟 1936年落成
亞皆老街139至147號中電總部 1938年落成
建議歷史評級:二級
沙頭角新樓街1-22號 1933年落成
瑪麗醫院護士宿舍 1937年落成
元朗錦田水頭村便母橋 1710年落成
白加道政務司司長公館 1951年落成
西環太白台8至9號 1920年代落成
北九龍裁判法院 1960年落成
建議歷史評級:三級
長洲戲院 1931年落成
赤柱八間屋 1930年代落成
薄扶林道54號明愛凌月仙幼稚園 1949年落成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現行歷史建築三級制
評級:一級歷史建築
定義:最高評級,一旦面臨拆卸,最有機會成為法定古蹟,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
評級:二級歷史建築
定義:具特別價值,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
評級:三級歷史建築
定義:只具若干價值,只須以某種形式保存,如無法保存,拆卸是可接受方法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