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繼泉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副主席
剛公佈的失業率急升至百分之五,失業人口達十七萬之多,數據有兩點特別令人憂慮。第一,統計處公佈的,僅是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二月這三個月的平均數,所以,二月單月份的失業率肯定在百分之五以上。第二,總勞動人口經過多年上升後首次下跌,由三百六十八萬七千七百下跌至三百六十八萬四千五百,說明勞動市場職位流失的情況日趨嚴重。
先止血減少職位流失
對政府來說,失業率高升雖說是意料中事,但無奈回應乏力。政府新聞稿引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的話,指美國、英國及德國接近百分之八的失業數據,暗示更壞的情況即將來臨,並指該局將繼續提供各類型的工作及實習機會,試圖穩定民心。
急症室救人,要先止血,後輸血。救失業,保企業比創造職位有效益得多,政府卻是本末倒置,藥石亂投。勞工及福利局談創造就業,只可說是盡了本份,職位根本上是杯水車薪。安排失當,更可能惹來民憤。「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政府花一億四千萬元資助大學生實習,換來的不是掌聲,而是大學生的憤怒(因計劃薪金太低)和非大學畢業生的妒忌(不滿沒法受惠)。
所以,最有效減少失業率的方法,應是先止血,減少現有職位的流失,扶助健康企業度過難關,減少企業倒閉。現時中小企佔全港企業數目超過九成,僱用員工約一百二十萬,撐着這批企業,才能保着就業,這顯淺的道理,不知為甚麼財政司司長聽不明,難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也不懂。政府只會吹噓信貸保證計劃如何成功協助中小企業,但現實的情況是,因銀行審批貸款保守,又有交出成績表的壓力,結果是需要錢的企業借不了錢,不需要錢的企業卻有銀行叩門,資金完全錯配,計劃未能雪中送炭,反而是貓哭老鼠。
香港的市民是理性的,我們不是要求政府做救世主,做觀音菩薩,像美國的汽車工業,向政府伸手要求注資。作為納稅人,我們只是要求政府善用資源,扶植一些過去經營狀況健康,但因金融海嘯而處於水深火熱的中小企業,用最有效的方法,來達到保障就業的目的。
政府忽視中小企要求
業界一直要求,政府暫緩利得稅的預繳稅、豁免中小企的商業登記費、代中小企供強積金一個月、加強千億信貸保證計劃的擔保等等,正視我們面對的嚴峻資金周轉困難。但上月底公佈的預算案,政府對企業的要求視若無睹,完全忽視中小企所面對的威脅,任由企業倒閉,難怪目前失業率急升,政府只是冷淡回應。
政府要給市民知道,政府是有決心撐企業,保就業,就必須努力改善營商環境,為中小企打下強心針,而不是繼續吹噓空談交白卷,向市民徒說做好了這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