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地藥廠出產的藥品接二連三出問題,令不少人驚訝政府監管本地藥廠的「良好藥品生產規範」(簡稱GMP)制度,原來漏洞處處,醫管局購買本地藥廠生產的非專利藥,所謂監察機制也是錯漏百出。有醫療界中人對單仁說,其實政府監管本地藥廠不力已是公開秘密,只是不知何時「爆大鑊」,更有立法會議員指摘政府對藥物的監管方式較一般食物更寬鬆,這次究竟應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還是衞生署署長林秉恩孭鑊?
藥廠「啃唔落」大定單
有醫療界人士說,以往本地藥廠生產的非專利藥品,主要客源是一般私家醫生診所,但自從醫管局這個大買家出現,向本地藥廠買藥,以求控制開支,不少藥廠的生產設施根本「啃唔落」這樣大的定單,出事只是遲早問題。
更大鑊的是,政府對藥廠規管的方式十年如一日,藥廠只要合乎GMP要求,衞生署就發出牌照,每年只會例牌巡查藥廠一、兩次,再查看文件及廠方報告了事。至於甚麼定期例行抽驗檢查一概欠奉,這樣粗疏的規管方式,不出事才怪!
單仁與一向關心食物安全的李華明討論事件,他說看完有關報道大吃一驚,原來政府監管用作治病的本地生產西藥,較監管街邊賣的魚蛋更寬鬆。他說現時政府定期抽查各種食物,街邊出售的小食也不放過,看看含菌量有否超標,可是藥物反而沒有定期抽查,結果令市民吃了發霉藥也不知,還要追查一大輪才找出源頭,做法自然不能叫市民安心。
受質詢必有人要孭鑊
肥仔明說,本月底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將開會,要求政府交代事件,屆時周一嶽、林秉恩要解畫之餘,恐怕少不了醫管局的份兒!有議員私下猜測今次是否有人要人頭落地,恐怕現在言之尚早,可是若證明真的有人吃了發霉藥去世,或多爆一、兩宗涉及人命的藥物事故,周一嶽、林秉恩、胡定旭等恐怕難以逃過輿論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