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強積金 - 渣估

優化強積金 - 渣估

在強積金未於香港實施前,我已運用「成本平均法」月供環球股票基金。雖然供款不多,但像我這樣只顧供款,而鮮有用心揀選基金的投資者,可能已從近期的基金報告,得知基金幣值比起累積供款已嚴重「縮水」。血汗錢水瓜打狗,早幾年的紙上富貴恍如春夢一場。
這時候我才知道,採用定期定額方式購入股票或股票基金,以實踐所謂價值投資,在漫長熊巿時並不划算;又或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買哪些環球板塊都是徒然,繼續投入資金只變成泥牛入海的財富轉移把戲。如此「成本平均法」,還不如學行政長官,隔幾年便買隻勞力士收藏來得保值。我相信把十多隻勞力士逐一戴上,已是特首閒來怡情養性之道。
政府推行強積金的原意很好,強迫港人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負責。可惜,兼看滙豐近況,「長期投資股票足以致富」的傳統智慧可能已失效。痛定思痛,才發覺MPF不足之處,在於缺乏基金和債券以外的選擇,例如物業、定期存款、甚至是名貴手錶一類保值的東西。
又或者,容許全港打工仔的MPF供款,投資具商業價值的本地派生(spin-off)科研項目或創意產業也好。萬一項目成功,像內地電池科技商比亞迪獲巴菲特青睞、或者一套低成本的《伊莎貝拉》叫好叫座,有份投資的港人都能分享成果,支持本地產業,也是港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