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儀住院兩個月離世。在這兩個月裏,我多次強忍但仍控制不住在她面前流淚。不過,讓我奇怪的是,我沒有見到她流淚,她沒有出現難離難捨的情緒。我想,面對死亡威脅,當事人與身邊人的感覺真是不一樣。
在《陪妳到最後》一書中,女主人公卡門面對死亡,使她對當下的疼痛,甚至丈夫的背叛,都不再絕對地無法忍受。她說,相對於更多病友的丈夫,自己丈夫的表現已堪告慰。也許感情不應放在比較的天平上,但在生死關頭,這種因比較而帶來的慰藉卻十分自然。
面對死亡的威脅,一個人最常想到的是什麼?卡門在寫給不到三歲的女兒的信中說:
「人生可能會有一百種理由讓妳無法完成妳想要做的事情,但是當妳真正想做的時候,一個理由就夠了,如果錯過了,以後一定會後悔,因為所有妳做過的事情最後都會讓妳學到很多。」
人在瀕臨死亡時,想到的不是自己一生做過什麼,而是有什麼事是想做而沒有做的。許多男人都會在這時候想到過去忙於事業而忽略了妻子與家人。女人或會想到自己花太多時間在家人身上而沒有追求自己事業的成就。但都太晚了。
作者對妻子離去,引用十九世紀英國詩人丁尼生(AlfredTennyson)的一句話說出他的感慨:
「有的時候失去一些美麗的東西是好的,好過失去一些你從來沒有得到過的。」
從來沒有得到過,當然就無所謂「失去」。但從來沒有得到過美麗的東西,怎麼比得上曾經擁有過而儘管已失去呢?麗儀曾經美麗過,她歲數大了,老太婆了,在我眼中也仍然美麗。我失去了她,也總比從沒有得到過她好。
一生當奴隸的人,也許從不知道自由的可貴,但得到自由的人,則是寧死也不願再做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