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天氣驟冷,下午走在街上,看到學生們放學,多穿了一件毛線衣。
男孩子的袖子特別長,大家把手藏在袖內,當成手套;女仔比較上不怕寒,毛線衣披在寬闊的陰丹士林藍色旗袍上。
這種現象你可能不會去留意,你自己也穿過同樣衣服。在同個社會成長,但是對於初到貴境的陌生人,是非常新奇的,尤其是你來自一個只有夏天的地方。
剛到香港的我,在數十年前,街上的男子,人人一件藍色的棉襖,白襯衫,西服褲,有的是打了一條又長又窄的領帶,馬上自己去做一件來穿。
到底,外形是臃腫的,如果不是藍色,就變成一隻大灰熊。逐漸地,生活轉好,藍棉襖已經消失,代之的是所謂的羽絨外套,但同樣臃腫,變成彩色繽紛的熊。
到外地旅行,觀察人們身上的服裝,是件很有文化,又非常有趣的事。像越南女子的薄旗袍,開高衩,但有一條長黑褲遮住,雖然全身包裹,但給風一吹,也看得出身材。
馬來西亞人本來穿沙龍,像舊時娘惹們穿的,也很端莊,但近代已嫌手染的布料貴昂,紛紛以尼龍產品代替,就不見了情趣。
只有日本是一個古今服裝並重的社會,街上還可以看到穿和服的男女,特別配稱,令人想起,中國為什麼不流行這種穿法。
我對旗袍和長衫着迷。來港時穿旗袍的女子已漸少,但還看到衫褲的,一件短旗袍式的上衣,加上一條絲質的褲子,也覺得很漂亮。去了台灣,要找穿旗袍的女子也難,就拼命往酒家鑽,那些酒女,個個穿旗袍,有個皮膚潔白的,穿了一件黑色旗袍,甚是誘人,至今不忘。
在香港找到了一位上海老裁縫,做了長衫,逢天寒必着,數十年來不斷,衣櫃中藏了多件,幻想自己活在三四十年代。你要是夠高,不妨做一件來穿穿,真是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