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如果滙豐倒閉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如果滙豐倒閉 - 李兆波

如果你有讀過《基業長青(BuilttoLast)》一書,你一定不會說我是瘋的。不少企業未必有100年壽命,當中可能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倒閉,歐美不少大型的金融集團如果沒有政府注資,早已一命嗚呼。今回滙豐控股(005)在供股價上落,令不少人大跌眼鏡,隨着再供股及派息的不確定性,股價大幅波動是必然的。

投資要有損失準備

33元並不可怕,只是時光倒流。在1拆3之前,現在的滙控是當時的100元左右。股票可以下跌六、七成,物業也可以,沙士時樓價也曾是97年高峯時的三成在右,因此投資時一定要有全盤損失的準備。
由雷曼倒閉到投資銀行轉型,可以看出資產值不斷下降的現實。滙控的問題基本上也是資產值惡化,既然如此,相信不少財金官員也曾想過萬一再惡化下去,如何是好?
這可分兩個層面,一是股東的層面,倒閉後可以甚麼也沒有。另一層面是債權人即存戶的層面。外滙基金有百分百保障是一回事,個人的風險管理是另一回事。有人認為國家一定會出手相助,因為滙控的前景關乎香港的福祉,這倒不錯,但過於被動。誰也沒有想過AIG及雷曼會出事,此時此刻,想一想萬一滙控出事時如何面對也不為過。
我是滙控的存戶,也是其股東。由33元重上100元,要5年時間的話,每年要升25%,不是沒有可能。長遠來說我對滙控仍有信心,但也有相關的風險管理,例如供不供股是按個人需要而不是隨便跟風。

百年老店有其特質

《基業長青》論及長壽企業的特質,讀者可以看一看滙控有多少這些特質,從而評估一下財務以外的東西。投資時除了看圖表,有時也要看企業的特質。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