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先救市再談金融改革 - 盧峯

蘋論:先救市再談金融改革 - 盧峯

金融海嘯是全球經濟危機,不管是富國窮國都受到重大影響,包括經濟增長大幅放慢,失業率大幅上升。面對這樣的逆境,各國政府本該拋開歧見,通力合作,盡快令危機過去。但從近期各國政府的言行、反應來看,國際間的合作其實毫無寸進,主要經濟體政府更有點貌合神離的味道。若果往下來大家堅持己見,未能就如何挽救全球經濟定出更有力、具體的方案,金融海嘯固然會持續,經濟衰退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過去。
事實上近期國與國之間在經濟合作方面的「噪音」、「雜音」多了不少。中國總理溫家寶先生前幾天就公開表示擔心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是否穩妥,又教訓美國政府要保持信用,不要讓中國的外滙儲備有損失。這番言論令美國財金官員有點狼狽,不得不高調保證投資美國絕對安全。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官員對歐盟特別是德國遲遲不願推出大規模的刺激經濟方案頗有微言,認為德國動作太慢太小會令歐洲的經濟衰退加劇。而德國、法國官員則認為金融海嘯說明過去二十多年由美國主催的金融市場自由化政策錯誤,應盡快修正。
不過,最能反映各國貌合神離的還是上周末在倫敦舉行的G20財長會議。原先市場期待在經濟水深火熱下各國財金官員會衷誠合作,會就如何穩住金融體系及經濟達成初步共識。誰知道兩天會議換來的是各說各話,歐盟各國希望盡快加強對金融體系的監管,美國則力主大力刺激經濟及挽救金融體系,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則要求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反映國際經濟秩序的轉變。在各有各的考慮及打算下,G20財長會議只能定出一份空泛的聯合聲明,甚麼較具體的救市措施也未能達成初步共識,連如何增加IMF的資本也未有實質計劃。若果到四月初的G20領袖峯會仍然沒有突破,各國仍然各自為政,金融市場將會非常失望,並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沽貨套現潮,進一步衝擊各國的金融體系及實體經濟。
今次金融海嘯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無疑顯示全球經濟有不少隱患、漏洞需要修補,包括如何加強金融體系的規管。問題是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加強金融規管不是一時三刻可以達成共識的事,各大經濟體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逐步減少分歧,達成協議;過程中甚至可能出現重大的角力與糾紛,損害彼此的關係。為了集中精力穩住金融體系,為了集中資源包括政治資源重振全球經濟,國際社會及像G20高峯會這樣的大型國際會議應當把焦點放在刺激經濟,挽救金融體系上;較長遠規劃及變革應當推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各國的分歧擴大,只有這樣才能讓市場感到國際社會、各大經濟體合作救市的決心。此外,正如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的社論指出,大型國際會議能處理的事務極為有限,議題太多、太雜只會令會議變得像一場「口水會」那樣一事無成。
對奄奄一息的全球經濟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各國攜手合作拿出更有效的藥來讓它蘇醒,一些長遠的改革,一些長遠發展方向的分歧還是暫時擱在一旁吧!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