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令個仔聰明啲,我唔介意畀多啲錢買奶粉。」梁太曾因奶粉廣告標榜的添加劑而「心動」,欲為兒子轉換奶粉,徵詢醫生意見後才驚覺這些宣傳資料不可盡信。藥劑師及兒科醫生均強調,市面奶粉的營養素及蛋白質份量大同小異,家長宜回歸基本步,按價錢及口味選購。
梁太本來計劃長期為兒子栢橋餵哺母乳,但其後覺得「好痛好辛苦」而打消念頭。她獲親友推薦,讓栢橋吃日本奶粉,須經代理商訂貨,每罐售價約200元。
電視廣告引述醫護人員對奶粉添加劑的「專業意見」,令梁太留下深刻印象,栢橋滿一歲時考慮為他轉奶粉,「一攞罐奶粉上手,就睇有冇DHA、AHA。我以為奶粉唔係食糧咁簡單,食咗仲會聰明啲、眼仔好啲、提升免疫力。」
「廣告訊息好混淆」
梁太向兒科醫生查詢,醫生卻說廣告標榜的添加劑沒有足夠科學根據,她才打消轉奶粉的念頭,「廣告訊息令我好混淆,醫生話呢啲嘢冇科學根據,其實隻隻奶粉都差唔多,我梗係信醫生啦。」
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李民瞻強調,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糧,若媽媽不能餵哺,市面奶粉的營養及蛋白質份量大致相同,毋須按添加劑選購,應以個人口味及子女是否適應為依歸,「如果BB啱飲,就冇需要特別轉。」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出,個別嬰兒對不同品牌奶粉的適應程度各異,家長可觀察嬰兒的大便質地,其次可按價錢選購,「有時大便比較淋,即係隻奶粉對BB嚟講太濕熱,咁就可以試吓轉其他,轉到啱為止。」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