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長恨:目不識丁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人生長恨:目不識丁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BernhardSchlink的《TheReader》是第一人稱自傳體小說。電影版的香港譯名是《讀愛》,雖是取巧,也不離譜。書中的男孩,為愛而朗誦經典名著給「情婦」聽。男孩叫米高(MichaelBerg),中學生,十五歲。女的叫漢娜(HannaSchmitz),三十六歲,電車售票員。漢娜很愛聽故事,可惜目不識丁,每次跟米高做愛前後,都要他讀書給她聽。米高問你為什麼不自己看,她說喜歡聽他的聲音。他唸給她聽的讀物都很高檔,如《戰爭與和平》。
《讀愛》的主題是「罪與罰」,一個民族的「共孽」。米高以為自己年紀小,不必背負納粹黨人的罪行,但長大後當法學院學生,出席從前「情婦」今日「戰犯」的審訊聽證會時,慢慢認識到,自己父親一代作下的孽,做兒子的雖無法律責任,但一輩子也難逃道德的譴責。Thesinsofourfathers,這是基督教原罪意識的迴響。
「罪與罰」是《讀愛》的「母題」(leitmotif)。描寫漢娜目不識丁抱憾終生則是「子題」(motif)。漢娜不通文墨,卻羞對人言。她當電車售票員,工作簡單,不用接觸文字。讓她當電車司機就不同了,最少得看交通規則和公司發的文件。為了不想「曝光」,她拒絕了升遷機會。
目不識丁的人卻特別崇拜知識。有一次米高逃學跑來跟她幽會,她馬上叫他「滾」,告訴他除非從此好好唸書,她不會再讓他到家裏來。米高的爸爸是大學哲學教授。一天,他帶漢娜到家裏來。漢娜對室內各種擺設全無興趣,但一走進書房就眼睛發亮。她一本接一本的把書架上的書拿出來,以食指輕輕的掃着書背,問米高這些書中有那些是他父親的著作。米高把父親論康德和黑格爾的兩本書找出來給她看。漢娜請他讀一兩段給她聽。
漢娜看管集中營的猶太女子時,一樣不改「聽讀」習慣。她找來身體虛弱的女子晚上唸書給她聽。這些人後來都送到「毒氣室」受死。審訊時,漢娜被指控要為死於教堂大火的人命負責。她起初極力否認有關現場的報告是她寫的,但當法官要拿她的手書給筆跡專家對證時,馬上改口承認她是報告的作者。
目不識丁的人怎會寫報告?漢娜臨時改變主意,是不想出醜。結果她判了無期徒刑。米高說,如果漢娜當時就供出自己是文盲,說不定會減刑。其實,米高自己也曾想到替漢娜說話,最後決定不能這樣做。因為漢娜不惜代價保護私隱,為的就是不讓「自我形象」崩潰。英譯本的句子是:Hersenseofselfwasworthmorethantheyearsinprisontoher。米高打了個譬喻。吸毒的人,要動手術開刀,但體內的毒素不能跟麻醉藥混在一起。如果他坦白告訴醫生,就等於承認自己是「毒犯」。
漢娜入獄後,米高沒有寫信給她,也沒有去看她。但他不斷寄自己錄音的文學名著給她。聽到她提前釋放時,他還熱心替她安排出獄後的居所。但她在重獲自由前的一天自殺了。他到她的牢房翻看她的遺物。書架上不少是「浩劫」倖存者的著作。這些年,憑着自修,這個目不識丁的女子洗脫了文盲的恥辱。她還給米高寫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