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要改中文名,最好還是請教有識之士。
除非是看見紀念品店裏售有龍飛鳳舞的七彩「彼得」、「保羅」和「瑪莉」卡片便心花怒放,能便宜地一嚐擁有疑似中文名的感覺的過路遊客,有心在華人社會生活工作的外國人,不少都喜歡認真地為自己起中文名。起名從來是學問,形、聲、義,缺一不可,尤其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能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能令人產生期望,未「埋位」先贏陣勢。在歷任前港督中,就有(金)文泰、(葛)量洪、(羅)富國、(柏)立基、(麥)理浩、(尤)德,魏德巍在上任前,還要先改名為(衞)奕信,把「鬼」字通通剔走,在(彭)定康飲涼茶吃蛋撻前,可曾記起他曾經叫做柏藤?
前洋人高官中,亦有(鍾)逸傑、(彭)勵治、(羅)弼時、(何)伯勵、唐明治、(馬)富善,大氣得很。外資大班們,曾經出現(沈)弼、(浦)偉士、(艾)爾敦,航空龍頭話事人就曾見(何)禮泰、(唐)寶麟和(湯)彥麟,穩重中見謙厚,為政治人物外,洋人中文名字的另一支派。曾聽一洋人的中國友好,為他起了(布)君廷一名,將本來英文名的姓氏和名字混合,取其音義而成,尚算不俗之選,豈料另一為中國友好笑嫌此名字像馬名,遂打消了洋人用中文名行走香港的念頭。
最近收到另一為洋人的卡片,印上了令我忍俊不禁的中文名字:雷定,不看他的金髮碧眼的形相,還以為是潮汕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