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謀獻策 - 陶傑

出謀獻策 - 陶傑

北京召開兩會,本來很熱鬧,豈知據說最高當局下頒一道聖旨,今後要「港區」的人大和政協,多給我們的曾蔭權特首「出謀獻策」。
這下子,壞事了。須知人大政協,位位有頭有臉,這個在北京有靠山,那個通上海也有天線。人大政協都給曾蔭權「出謀獻策」,與什麼泛民、丐幫之流的「民意」不同,小曾當然要坐直身子、雙手放在膝上,一張臉拉長,是是是的,清心聆聽了。
人大政協來給你曾特首「出謀獻策」,成為「中央意見」之下的一種「國家行為」,必定要隆重,不可以在手機上留SMS,也不可以接上call台,或者在北角街頭,放一個紙皮製的「人大政協意見收集箱」,每日由駐守英皇道的警察送交特首府。
因為人大政協的「出謀獻策」,不知哪一條是代北京傳達,哪一則是反映上海領導的意思,哪一句是廣東省的意見的,曾蔭權自然要專時預約,在前港督府,給每一位敲門來「出謀獻策」的人大政協,至少沏一壺普洱,獻一碗燕窩糖水,洗耳聆教。不知遇上哪一位上門的人大政協,心情好,興致高,他從北京馬會會所的牛扒紅酒,扯到東方廣場的涮羊肉,這是「出謀獻策」的引子開頭,再報告國家經濟大勢,再拉搭到珠三角宏觀融合,由日白的下午「出謀」、「獻策」到黃昏,急得小曾頻頻看錶,被迫cancel掉接下來與屯門區議會主席,和婦女界聯席代表等appointment,曾特首日理萬機,光陰寶貴,哪有這許多餘暇來聽訓?
中國人都喜歡趁墟、趕場、搭順風車。這個出的謀,曾蔭權欣然「採用」了,有所跟進,可是那一個獻的策,曾某卻「借了聾耳陳隻耳」,棄如垃圾,到曾特首宣讀施政報告時,大家圍在電視前看直播,這個歡欣大叫:「看看看,減紅酒稅這一條,是我教他的」;那個也舉手立威:「嗱嗱嗱,津貼大學生實習費這一項,是我叫他辦的」,獨有不知哪一位,悶悶不樂,孤坐一角,大家都知道這位人大,他的出謀獻策,不獲垂青了,他就讓人看不起了,心中就會恨這個姓曾的,就不太好。
在一個人多嘴雜的嘈雜城市,一聽到「出謀獻策」四個字,就煩死了。殖民地時代,英國人深明此理,金融風暴中港幣美金七點八掛鈎,是誰「出謀獻策」的?是英倫銀行,也難怪曾特首髮線上移,頻頻看錶:任期只剩不到三年,快了,快脫離苦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