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到底在立法會說了一句「狗噏」還是「夠噏」還是「鬥噏」,一時間竟成了一樁疑案。
但為這件事而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不管是上述的哪一個「噏」,其真正語意,只會是廣東麻甩佬嘴裏的那一句「×噏」。
曾特首雖然有英國爵士銜頭,但如不忘本,他肯定是個真正的廣東麻甩佬。是廣東麻甩佬就一定會講粗口,這是嶺南人特性,曾特首性情耿直,喜怒形於色,高興時會吹口哨,惱怒時說句「×噏」,又有什麼大驚小怪?
縱觀立法會議事堂裏,真正議事的時候少,爭說無謂廢話的時候多,大事沒人理,小事人人啄。這種混政治飯吃的場合,不辦實事,專門「×噏」,曾特首火眼金睛,看穿看透,心裏有火,廣東麻甩佬DNA從血管噴出口腔,來上一句「×噏」,道出真相,戳穿政客意圖,本來是大快人心之事,猶如廣東人看足球,萬眾一心吼聲「丟!」多痛快!
廣東人就是廣東人,平時做官樣文章,打官腔,要用自己不熟悉的書面語,所以嘴笨舌拙,結結巴巴,不知所云。那是因為環境寬鬆,沒有被人逼。
現在面對一群只會噴口水的「民意代表」,外表尊貴,實質歹毒,兼且無料,曾特首本想客客氣氣,但客客氣氣便無法表達內心真實感受,不由生氣,硬生生被逼出真性情,一句「×噏!」頂一萬句客套廢話。
這樣的好事,曾特首應該直認不諱,方顯英雄本色。廣東麻甩佬,男人老「狗」,應有這點「吉士」。
但是,畢竟幕僚見識太淺,以為如此一來,會影響曾先生形象,連忙補鑊,刪改會議記錄,還要從諧音、同音上着手解釋,將一件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事情,弄得心虛迷離,令曾特首形象置於百詞莫辯的曖昧境地,剛剛振作起一點大丈夫氣概,三扒兩撥便蕩然無存,變作敢講不敢認的小男人。
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