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喜歡以別人身體特徵取笑作樂,但往往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令被取笑者心靈受創。」理工大學學生輔導網絡主任崔日雄拒絕就女生疑遭同學取笑體臭輕生事件作出評論,但指出以別人特徵互相取笑是青少年溝通方式,其實體味、暗瘡,身材高矮都是青少年互相起花名或取笑的題材,被取笑者可能「崩口人忌崩口碗」,因而產生自卑感,甚至感被孤立及離群的過敏反應。
致自我形象低落
崔日雄指出,取笑及替別人起花名,其實並無對與錯,但取笑者往往不懂收放,導致被取笑者不開心而不自知。被取笑者甚至會疑惑:「自己係唔係唔正常呢?」繼而出現自我形象低落的壞後果。他希望遭取笑感到不快的同學應該及懂得求助,例如求助教師或輔導機構開解,釋放負面和不快的情緒。
本月2日,一名13歲女生疑不堪同學嘲笑「又醜又蠢」,在長洲跳海尋死,幸及時被人救起挽回一命;07年11月,一名14歲中三女生,亦因為被同學嘲笑髮型不美觀,在離家出走五日後被發現在中環浮屍碧海,相信她是跳海自殺。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