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質素指標 只與發展中國家看齊政府被斥無心解決空氣污染

檢討質素指標 只與發展中國家看齊
政府被斥無心解決空氣污染

【本報訊】空氣污染問題正慢慢蠶食港人的健康,政府一直遭詬病仍沿用不合時宜的空氣質素指標。環境局委託顧問完成「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報告,最快於今日公佈一籃子建議,從收緊排放及增強能源效益等六個範疇改善空氣質素。據悉,政府擬採納世界衞生組織的空氣質素指標,初步會引入最寬鬆的「中期指標一」,環保組織批評政府只是象徵式交貨,沒有決心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記者:蔡建豪

「檢討空氣質素指標及制訂長遠空氣質素策略顧問小組」將於今日舉行第六次會議,政府將於會議中向小組成員簡介檢討報告建議的改善方案。據悉,建議從六大方向入手,包括管制電廠及汽車排放、採用環保交通措施,以及增強能源效益措施等,具體的建議包括在部份旺區設置低排放區,禁止高污染車輛進入,稍後會諮詢公眾意見。

修訂標準較現行寬鬆

本港目前的空氣質素指標已沿用22年,據了解,政府只會象徵式採納世衞指引中要求最低的「中期指標一」,以污染物10微米懸浮粒子為例,24小時的濃度標準,不能超過每立方米150微克,跟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同一標準,遠未及日本及歐盟等發達國家般嚴謹。若以全年濃度標準計算,修訂後的標準為每立方米70微克,較現行每立方米55米微克更寬鬆,無疑是不進反退。政府也未有提及採納世衞指引最嚴格指標的時間表。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表示,採納最寬鬆指標無助回應現時的污染窘境,他指並非要求政府一步登天,即時採納世衞最嚴格的指標,但政府必須訂立一個檢討及更新空氣質素標準的時間表。他指策略顧問小組成員有責任為全港市民把關,該會早前去信15名小組成員,詢問是否認同擬採納的最低指標無法保障市民健康,結果只有三分一成員表態認同,其餘來自電力公司及運輸業界的成員,則傾向不表態或不作正面回應,令人質疑這批政府委任成員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