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測量船「無瑕號」,星期日在海南島對開一百二十公里海域,對中國潛艇活動進行監控時,遭中國間諜艦、海監船等五艘船隻阻撓、圍堵,險些釀成意外。觀乎近期中國在涉外事務上,越來越強硬、高調,除了對俄國人還有所節制,對待西方各國至少在表面上已不假辭色,擺脫鄧小平外交上「韜光養晦」的遺訓。為甚麼會有這種變化?
今天,中國人民「硬」起來了!檢視去年奧運後北京處理對外問題的態度,一個「硬」字足以概括。薩爾科齊會見達賴喇嘛,北京反應激烈,取消中歐峯會、批判薩爾科齊;派海監船到釣魚台,也是首次有中國官方船隻在此活動;溫家寶訪問歐洲時,不點名批評美國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最大漁政船「漁政三一一號」首航南中國海,宣示對南海各島主權。
這種變化,是由中國國內民情、財政實力,以及南海情勢決定的。奧運前,北京在外交和軍事上,小心翼翼,擺出息事寧人態度,即使奧運火炬在西方受阻,也忍氣吞聲,以免反應過度,令外國元首拒絕出席奧運開幕式。奧運後,北京隱忍不發的因素已不存在。
而且,金融海嘯重挫西歐經濟,相反中國只是出口等行業受到衝擊,西方各國更要向坐擁近兩萬億美元儲備的北京乞援,自然令北京財大氣粗起來,「民意」也硬起來。近期,「不應看美國臉色」、「在國際事務爭取更大發言權」等聲音,充斥網絡。
對海軍來說,現在要爭取更多資源和撥款,也就必須有所表現了。
不過,今次令中國海軍不得不硬起來的最大原因,還是東南亞各國加速在南中國海宣示主權的行動。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或許擔心中國越來越強大,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署國,也要在二○○九年五月提交領海基線聲明,於是在南中國海急於先發制人。一月底及二月初,菲律賓參眾兩院以高票通過《菲律賓群島領海基線議案》,宣示對南海部份島嶼主權;三月五日,馬國總理巴達維登上南沙彈丸礁。
正因為這種形勢,中國海軍不能坐視不理,才強硬的驅趕美軍間諜測量船,以收敲山震虎之效,要美國不要太過份之餘,也警告東南亞各國。看來,在海洋問題上,中國被迫放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立場了。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