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九龍城街市買菜,「陶記蔬菜」的老板娘拿出一札油麥菜給我聞聞。
一陣香味,那是大自然的氣息,菜農的心血。她又拿另一札一模一樣的油麥菜來,一點味道也沒有。
「大量種植的大陸菜,絕對不能和新界的有機菜比的。」她說。
一點也不錯,當今的肉類蔬菜和魚蝦,大多數是有其形而無其味。吃慣了,以為都是一樣。漸漸地,人們的味覺也變得遲鈍,尤其是年輕人,沒得比較,更不知什麼才算好吃,真是可憐。
要怎麼分辨呢?凡是學問,最好有個老師,而菜市場中的小販,都是你的好老師,他們賣了一生的菜和肉,一定有獨特的見解。「學問」這兩個字,由「問」開始,就能「學」到。
對陌生的客人,小販沒那麼多心機教你,所以要和他們混熟才行。怎麼混熟?只有忠心。那麼多檔,你認定了一家,每天向他們買,買多了,就熟了。要是東買一檔,西買一檔,就沒人認識你。
問時要虛心,態度得誠懇。命令式的發問,精靈的小販一定指你走旁門左道,永遠學不到什麼東西。
先問貨物的來源,本地菜可能貴一點,但是寧願少吃,也別買到次等的。
蔬菜之外,海鮮也是。陶記對面的沛記,魚蝦最為新鮮,已和老板娘雷太做了朋友,她會一一指出什麼魚是野生。
久而久之,學會仔細觀察,原來野生的魚,有種很特別的鮮艷,那是飼養魚身上找不到的。
當今的東西,已經大部份都是大量生產,顏色全褪了。世界變成愈來愈灰暗,只有在自己身上拼命着色,所以我的領帶,我的襯衫,都鮮艷得要命,和年輕時只穿藍、灰、黑三色剛好相反。可能是愈老愈愛扮美的藉口,其實是一種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