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一代人,是在抗戰期間度過童年的,那時的孩子,逃避戰火,能上學已屬奢侈,上學兩年又遷移而停學,到新環境又從新適應。五十年代在香港高中畢業,那時高中已是在社會上偏高的學歷。大學,是超越許多青少年夢想之外了。
工作,基本上沒有選擇,只要有人請而又是正當行業,不管薪水高低都要做。我也是這樣誤打誤闖進入出版界的。在我們那個年代,沒有繁榮時期台灣稱之為「草莓族」的一踩就爛、經不起挫折的年輕人。挫折是常事,找不到工作是常事。許多窮人家的孩子,十一、二歲就當家。
六十年代開始,世界經濟起飛,這以後的所謂不景氣時期,跟二戰時或戰後十年的艱困,已不可同日而語了。《華爾街日報》稱八十年代初經濟衰退時期進入職場的大學生,賺的錢比繁榮時期少,而且大多一直從事較低階的工作,甚至在經濟復蘇後都沒有改變。
經濟蕭條時期對幼童的影響比較負面,尤其是男童,看到父親被裁員和喪失歸屬感,所承受的痛苦最深,由於年紀太小,不明白箇中原因,又無法幫補家計,長大後可能會「缺乏主動,信心」。但十多歲的少年,就已經懂事,經濟衰退時可打打散工幫補家計。磨難,會讓那些家庭陷入困頓的少年加速成長。
不過,這次的經濟蕭條大約遠超過八十年代,所以經驗未必能複製。據報導,目前在美國,青少年找散工也很不容易。
家長可從當前困境學到教訓,無論是由「貪婪」而導致的經濟重挫,或其他的痛苦經驗,都可以給子女教誨:必須努力充實自己,培養跨行業的工作技能,堅強面對挫折,才能度過難關。
經濟蕭條之下,「草莓族」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