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堂不是秀場 - 奉己

會堂不是秀場 - 奉己

奉己 大陸自由撰稿人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姊妹的服裝很花哨。隨着「兩會」的隆重召開,盛大的民族服裝秀又一次如期上演。民族特色的服裝兼具鮮明的地域特點,三月的北京乍暖還寒,來自五湖四海的少數民族的代表委員心中冷暖自知,表面上卻要合演一出「環球同此凉熱」的大戲,是演技高超,還是人民大會堂裏的「中央空調」性能微妙,鬼才知道。
少數民族的代表委員盛裝與會,初衷很好,既直觀體現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少數民族跟漢族一樣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又可以在境內外媒體面前展示民族風情、宣傳民族文化,何樂而不為呢?再說穿戴得花枝招展、環佩丁當,活躍會場氣氛之餘,保不准還能有效防止其他日理萬機的代表委員發生打瞌睡的狀況。唯一令人遺憾的是,民主秀,秀和諧,結果卻欲彰彌蓋。君不見,奧運會開幕式上,那群身着民族服裝,簇擁着國旗步入鳥巢體育場的孩子統統是漢族小朋友扮演的嗎?
如果作秀能夠成就民主、促進和諧,恐怕大洋彼岸那個移民國家的眾參兩院開會,議員們非得日裔的穿和服,華裔的穿唐裝,非洲裔的腰間掛一片樹葉,土著印第安人頭上插幾根羽毛……大夥才能維護選民的權益,維護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維護「美國式的自由」。
不錯,服裝能夠反映人的精神風貌,形式和內容同等重要,但尋尋覓覓尋不到,一個穿工裝褲或戴白毛巾的代表委員,被代表了的老百姓難免心生疑惑:
莫非這一小撮先富起來的代表委員不再代表工農了?
「兩會」時節,除了佔據官方媒體的代表委員,其實還有一個看不到他們身影,聽不到他們聲音的群體同樣會聚在首都北京,這便是成千上萬最具中國特色的「訪民」!
一邊是反映民意、傾聽民聲的政治秀,另一邊則佈下天羅地網,大肆逮捕上訪民眾。甚麼時候能給忙碌如劉翔一般的代表委員放個假,把這些上訪民眾請進人民大會堂,聆聽他們的遭遇和意見,解決他們的困難與問題,中國或許就真的進步了。但,這可能嗎?
當然可能,在訪民們的夢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