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帶︰認識心衰竭(上)

健康地帶︰認識心衰竭(上)

心衰竭並不罕見,首年的死亡率平均可高達30%,其後每年的死亡率約為8至10%。很多心臟疾病最終也會演變成心衰竭,例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擴大症、心律不齊及心瓣毛病等。

病徵包括腳腫易倦

正常的心臟就像一個泵,令血液循環,供應氧氣及養份到身體各器官。但心衰竭患者因心臟肌肉受損或負荷過度,使收縮功能減弱,至病情到達晚期時,心臟會因為過度用力泵血而逐漸增大,體積甚至是一般人心臟體積的兩至四倍,導致血液循環不正常,併發其他器官衰竭。
心衰竭的常見病徵包括氣喘、睡眠時感到呼吸困難或出現窒息感覺、心跳紊亂、腳部水腫或經常感到疲倦,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甚或令人喪失工作能力,部份心衰竭患者更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猝死或急性心衰竭等。
傳統診斷心衰竭的臨床檢查為胸部X光、心電圖、血液檢查及心臟超聲波,惟檢查技術頗有限制,確診也需時。隨着近年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香港中文大學首度引入準確度及預測能力更佳的心臟影像儀器,為病人提供非入侵性、無痛、快捷及安全可靠的檢查方法。
嶄新的檢查儀器包括心肌組織多普勒成像技術及心音分析儀,前者能量度心壓,可分辨病人屬收縮性(泵血機能衰退)或舒張性(充血機能衰退)的心衰竭;後者只需在病人的胸口上放置兩個細小的感應器,再通過幾次持續10秒的心跳聲及心電圖記錄,便能分析心臟功能是否運作正常,有助及早和準確地診斷心臟疾病。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心臟科主任余卓文
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