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冲擊令不少店舖相繼結業,遺下招牌任由風吹雨打,屋宇署設立專責拆走棄置及危險招牌的「拆招牌特遣隊」,本月底將招聘170人加入隊伍。屋宇署昨展開清拆行動,有打開門口做生意的店舖被人拆招牌,空置舖位招牌卻原封不動,有街坊質疑屋宇署清拆準則含糊不清。
記者:林社炳
屋宇署助理署長彭達材表示,全港約有20萬個招牌,有10%即約兩萬個是棄置招牌,當中不少是因金融海嘯而倒閉結業的店舖及食肆,有關人士結業後沒有拆走招牌要政府「執手尾」,黑點主要位於油尖旺和灣仔等繁忙商業區。
署方增聘170人
根據屋宇署現行人手,每年只能清拆約1,600個招牌,因應特首要創造就業機會,屋宇署將於本月底舉行招聘會,額外招聘25個政府合約員工及145個外判建造業職位,加強清拆棄置以及危險招牌的特別行動,一年預計可額外清拆5,000個招牌。
棄置招牌主要是店舖遷走後遺下招牌、店舖名稱被塗掉或拆走、招牌只遺下支架等,該署會按舉報或視察,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向招牌擁有人發出「拆除危險構築物通知」要求清拆,一般會給14天清拆期限,如不遵從,該署會代為清拆,再追回清拆費用。
剛開業招牌被拆
屋宇署昨到佐敦,一口氣清拆吳松街及白加士街,四個地點的棄置及危險招牌。十多日前才在吳松街置域商場開設二手錶店的李先生,其「搭單」掛在大廈外牆支架的膠布招牌,竟也一併被拆走。李先生兩日前接獲屋宇署口頭通知,要他自行清拆造價約200元的招牌,他心有不甘,昨向清拆工人取回那塊招牌。
屋宇署發言人說,李先生掛有招牌的支架,該署人員巡視時只是條生銹鐵枝,昨日拆走廢鐵後,已把招牌還給李先生,沒打算向他追討清拆費。
有住在吳松街保寧大廈的老街坊關太指,十多年前在該大廈營業的一間冲曬店,在外牆掛出巨型招牌,但該店現已搬走,招牌卻一直未見拆走,批評屋宇署「應拆唔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