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報紙 - 渣估

拯救報紙 - 渣估

不少美國人的創意,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當中偶有連累街坊的實驗,例如「糖衣金融毒品」就是。
另一種起源於美國的慢性毒素,可能是報業紛紛推出「免費內容」之風。當初互聯網興起,報社都因實體報紙終將式微的預言而求變。只是出乎意料,一股「免費任睇」(contentforfree)的潮流快速興起,改變了人類百多年來讀報要付費(有如「食飯要畀錢」)的心態。由本來剪一片牛肉乾給你「試食」,期望你會幫襯,變成送一整盒給你的荒謬。
《時代》周刊前主編WalterIsaacson在月初發表《如何拯救你的報紙?》,承認當年慷慨地把《TIME》放上網任睇,只為開發網上廣告的處女地,卻引來報業跟風,終令買報人數年年下降,也高估了網上廣告收益,他呼籲應停止發放免費網上新聞,哪管是「一毫子社論」,都要收費。
現時大部份香港報章都有免費網上版,近來多家報館宣佈減薪,說明網上廣告並未能彌補銷量減少。對於報社在人們習慣網上閱報後便會收費的說法,我想是低估了競爭者和替代品(免費報紙)的兩股勢力。
「共同協作」未必適合成本不菲的新聞專業。在商言商,所有服務都要成本,合該收費。谷歌上月開始在網上輯錄各家新聞的美國版GoogleNews加插廣告,等如在「零成本」的優勢下,伸手向各大報社的網上廣告巿場分杯羮,香港報界要趁早出手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