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彤
自由撰稿人
全國人大代表會議雖然名義上是中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惟素來被視為政治花瓶。無他,從多達三千人的與會人數來看,要進行任何實質性的政策討論都是不切實際的;結果是在中共中央最高領導的指引下,各級人大代表俱淪為橡皮圖章,例行公事般舉手通過人大常委提出的動議。在缺乏廣泛民意代表的基礎下,大概只有如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之智慧,才能夠演繹出中國政制的優越性。
黨內存在權力鬥爭
今正值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吳在其工作報告裏內從三方面論述人大制度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國家政體的本質區別。他首先指出中國政黨制度只會是一黨制,絕不搞兩黨制和多黨制,理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可以免卻黨派的利益鬥爭之憂,而把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
政黨的存在雖然能增加不同黨派之間的制衡,但多黨制卻又容易令黨派間互相傾軋,並表現為不穩定的執政聯盟。因此,兩黨制被學者公認為目前最佳的方案,既能保持執政黨應有的效率施政,又不至於缺乏在野黨的監察。然則,是否意味黨派越少越好,一黨獨大能夠更專注處理政務嗎?非也,黨內派系間同樣存在權力鬥爭,尤其在封閉的政體下,種種桌底下的政治交易只會蔚然成風,代價是犧牲廣大人民的利益。
吳又指中共不搞三權分立,各國家機關都是聽命於中共的指示。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一府兩院)在憲制上不具獨立性,而是執行人大所形成的國家意志。這種內地學者稱為議行合一的制度,把國家大部份權力都置於中共領導層上,民主集中制變相是剝奪了大部份公民的政治權利。社會主義的代議政制,是黨赤裸裸的騎在人民頭上,絲毫沒有民主的成份。一小撮人壟斷下的行政主導,司法公義固然難以維持獨立,立法機關也起不到應有監督政府的功效。
政制差別在於民主
最後,吳又指出要認識人大代表與西方議員的本質區別,人大的廣泛代表性在於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而西方議員只是某黨某派的代表。按照吳的邏輯,議會的代表性可以用民族數目來釐定的話,則其實議會大可以用性別在決定代表性,而且方法更簡單,男性、女性加上雙性總計三人便足以涵蓋整個人類社會。再說,這些經過中央重重篩選的人大代表,其民意認受性到底有多高?他們作為中央控制的工具,又能期望他們運用自由意志為市民敢言發聲嗎?
當吳不斷強調社會主義政治制所謂自我完善的優越性,強調絕不照搬西方那一套,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三權分立、兩院制,可道理在那裏?對筆者而言,中國政制和西方政體的本質區別,正正是不民主和民主的區別,此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