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oFace:團圓張愛玲

FacetoFace:團圓張愛玲

祖師奶奶的自傳小說事先張揚成為話題,第一天出版已被搶購一空,對歷史名人名事的飢渴,體現了後現代社會的消費本質:凡事起哄!自《色.戒》後張愛玲的名字比夏志清先生花一整章的篇幅來表揚還有效得多,後者只在文藝喜愛者,尤其是文評界中引起漣漪,前者則令張真正成為大眾文學的歷史icon。
《小團圓》絕非張愛玲代表作,可是蒼凉的況味熏得我只看了幾頁便差點淚下。那是一個晚年孤獨老人對往事的冷靜而熱情的檢視,不像她的短篇小說那麼修飾的句字,顏色褪盡只餘下黑白,東一段西一段的想到便寫,零碎而又腳步急促。大家又把眼光放在祖師奶奶的情色揭秘身上,或者是跟胡蘭成對號入座的八卦,我卻看到那個當年令我無比感動,《傾城之戀》、《金鎖記》的女作家纖弱而對自身歷史迷惘失落的背影,真是無比蒼凉。
編輯仰止附記

記者:趙志雄
攝影:譚盈傑

劉紹銘

嶺南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夏威夷大學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除享譽於中西比較文學及繙譯學,他更是著名張學研究者,有關著作有《再讀張愛玲》、《到底是張愛玲》和《張愛玲的文字世界》。

宋以朗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父親宋淇和母親鄺文美是張愛玲好友,大陸解放前,一家由上海搬到香港,宋以朗就讀喇沙書院,後來到美國讀統計學,再任職媒體調查工作,居美三十多年,○三年返港創立東南西北博客,繙譯世界各地的新聞來作出比較和研究。

偷窺‧秘密

除文學成就,張愛玲的私生活也成為讀者焦點所在,皆因她與漢奸胡蘭成相戀。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年少盛名的張愛玲的作品大受歡迎,而胡蘭成則跟隨大漢奸汪精衞,是否令人想起張愛玲寫的《色.戒》?許多人都推斷《小團圓》是張愛玲在寫自己,主角九莉是她本人,角色邵之雍是她前夫胡蘭成,不少讀者想追看的是張愛玲為甚麼愛胡蘭成、有沒有打過胎等秘密。

《小》風波

很多人對《小團圓》應否出版展開熱烈討論,反對出版一方指張愛玲生前表示要將《小》手稿銷毀,如今出版違背她的原意,是不道德的「合法盜版」。另一方面,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則澄清張愛玲的正式遺囑無提及要銷毀手稿,還拿出張愛玲與其父母40年來的信函內容,佐證她多年來不斷修改《小》,加上其他論據,從而推斷她仍想出版《小》,宋以朗更把部份信件內容寫在《小》的序中,以解釋指控。

■宋以朗稱讚李安的《色.戒》拍得好,能把短短26頁的故事拍成兩個半小時文藝片。

■許鞍華在1997年拍《半生緣》,由黎明和吳倩蓮主演。

■林心如與譚耀文版的《半生緣》電視劇曾一度熱播。

■1984年許鞍華拍的《傾城之戀》由周潤發演范柳原,繆騫人演白流蘇。

■在舞台劇《新傾城之戀》中,蘇玉華演白流蘇。

二三處兒童不宜

《小團圓》出版是一件爆炸性的事,宋以朗認為《小》能夠火速售罄是因為這本書已經宣傳了三十多年,自張愛玲開始寫《小》,讀者早就引頸以待,如今張迷終可一搔多年之癢。她說過「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究竟這本自傳式小說會揭露她幾多的秘密呢?尤其是她和前夫胡蘭成的往事。

劉=劉紹銘
宋=宋以朗
記=記者

記:你們認為《小團圓》那些部份是真有其事?

劉:我把它當作自傳看的小說,這小說有自傳成份,例如與港大同學相處那部份是真的,書中的角色邵之雍就是前夫胡蘭成,透過《小》,讀者知道以前他們從不知道的事,甚至閨房的事,書中有二三處是兒童不宜的,又有一處講到主角九莉動了殺機要殺邵之雍,卻嫌肉刀大,西瓜刀太長,這些不能在別處看到的。

宋:孰真孰假只有她們本人知道。

劉:《色.戒》入面的王佳芝就是九莉的前生,我初初看李安這部戲,搞不懂為甚麼要那麼多色情場面,現在看了《小團圓》我懂了,女人通過陰道完全喪失了理智,胡蘭成在性方面很powerful,征服了張愛玲,就像王佳芝一樣,因易先生忘記了國家民族。所以若果說王佳芝是九莉前生,《小》就解答了。

宋:有些人笑說李安是看了《小》才把《色.戒》拍成這樣,但其實李安拍戲時,《小》的稿還鎖在台灣皇冠社長平鑫濤先生的夾萬裏,我都沒有看過。到要拿出來出版,他連郵寄也不敢,怕被人中途偷去,要親自坐飛機拿來。

劉:那李安想看稿倒要看他和平鑫濤先生的交情如何,哈哈。

記:《色.戒》和《小團圓》有沒有關聯?

劉:故事上和情節上都沒有關係。

宋:《色.戒》入面有三場床戲,小說是沒有的,《小》就有性愛的描寫,所以有人猜李安先看了《小》才拍的。我們當然不可能知道《小》的性愛描寫是否真確,不過香港大學讀書的描寫應該是真,她既然寫自傳小說,也沒理由寫假的。

■旺角三聯書店職員表示《小》售賣首兩天,第一批書約五十本售罄。

幾經辛苦掙扎讀完

坦白說,《小團圓》並非一個對張愛玲作品陌生的觀眾能看出味道,像看王家衞電影,沒有看過《花樣年華》和《阿飛正傳》便直接看《2046》,不是味兒。

劉:張愛玲是祖師奶奶,寫甚麼也有人看。

宋:讀者一般有兩個反應,一是湊熱鬧會覺得《小》很亂;二是覺得從《小》可以找到很多以前張愛玲作品的類近內容。

劉:看《小》的人需要熟讀張愛玲作品因第一、二章很亂,太多人名出現,像你爸爸形容如點名簿一樣。書中的比比就是她的好友炎櫻吧。看過她以前的作品,你就覺得《小》不行了,這也是令人失望的地方,我也幾經辛苦才掙扎讀完的。不過,寫胡蘭成那部份吸引,因為我們從不知道。

宋:我不覺得亂因我不能完全投入看張愛玲的書,因為我看過了她和我父母的信,知道她很多事,看到小說某情節會想到跟她那段經歷有關?所以看《小》會跳着看,直至看到她寫有個上海男士來找她,我便停下來慢慢看,因為我還不知道他們之間的事。

劉:結局也不太清楚她說甚麼,胡蘭成最後不應在那出現又出現了。

記:張愛玲作品吸引力何在?

劉: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以一個特大篇幅來把張愛玲放大到殿堂級的地位,連嚴肅的讀者都注意她的作品。沒有夏志清,張愛玲只是個鴛鴦蝴蝶派的作者。她的高峯期是在上海那段時間,離開了就沒有好作品,《流言》和《傳奇》是她巔峯時期作品。

記:出版《小》遇到很多反對聲音,你怎樣看?

宋:預料之中。出版被人鬧,不出版也被人鬧,倒不如任由他們說。胡蘭成在《今生今世》寫了關於張愛玲的事,但公道嗎?《小》可以是同一件事下寫出女方的看法,讀者也可知道事實更全面。

■宋以朗自認不是張愛玲書迷,但認為若銷毀《小》將是一大罪過。

■劉紹銘表示《小》的第一二章太亂,他幾經辛苦才掙扎讀完。

給你面子才見面

記得看《半生緣》,曼楨被姐姐出賣,被姐夫強姦的悲劇給人那種精神上的煎熬比看生離死別更難受,再看《色.戒》又是個蒼凉故事,更想不到現實中的張愛玲也充滿悲劇色彩,晚年更生活窘困,孤獨地病逝。

宋:張愛玲52年再次來港,她向香港的美國新聞處為繙譯工作寄自薦信,剛好當時我父母也正在那裏工作,父親久聞上海有個張愛玲,之後他們結識了。61-62年,已搬到美國的張愛玲再次來港工作,因為她第二任丈夫有病需要金錢,在國泰電懋電影公司做製片的父親,便請張愛玲寫劇本,例如《情場如戰場》,《南北一家親》等,不過她寫劇本始終賺不了多少。

劉:那時她在香港好陰功,寫劇本做繙譯,整天困在家中,買鞋要等大減價,堂堂一個大作家,唉……

宋:不久,她就返回美國,沒有再到香港工作。

記:劉教授是不是張愛玲的好朋友?

劉:這很難說,她也沒甚麼好朋友,夏志清是她的大恩公,宋先生的父母亦是她的恩人和益友,他們建議《小》不應在當年出版是對的。而我這些後輩那時候見到她生活困難只能替她找工作。我只見過她一次,因為她老是不見人的,我們都以書信溝通。

宋:就算見人,都只是給你面子說些客氣話,不肯說出心底話,尤其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出版後,她名氣更大,更猜度別人為甚麼要親近她。

後記

訪問剛開始,劉教授問我:你看過多少張愛玲作品?見我未立刻回答,又問我有沒有看過《小團圓》?我好像回到校園時在課堂被老師抽樣測驗,有點膽怯。如宋生所說,讀者有兩個反應,而我就是被《小》中人物弄得一頭煙的那種。

作家眼中《小團圓》
死後都身不由己

我還未看,但會買來看。對於應否出版問題,我覺得一個作家死了,她的作品就屬於公眾,像莎士比亞和莫札特的手稿一樣。一是不寫,要不然無論她是願不願意,死了後作品都身不由己了,《小團圓》很能賣是因為張愛玲,她被公認是中國六十年來白話文寫得最精采的作家,其筆觸能夠寫出那些形容不到的感覺。她的作品就像金庸,既流行又有藝術性,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寫得那麼好?

有點掙扎

遲些有時間會買來看,我本身也喜歡張愛玲的書,不知道出版《小團圓》是不是她的心願,所以心情也有點掙扎,不過興趣是有的。我贊成出版這本書,儘管有些道德爭議,但作為讀者,絕對好奇知道這本自傳的內容。

或會失望

我只快看了一次未仔細看,但覺不似張愛玲,因《小》在修辭、故事格局和氣氛等組合起來都很粗糙,不像一貫作品的華麗精煉,好像未修訂好似的,我也明白她為何猶豫不出版。看《小》剛入肉便完了,令我摸不着頭腦,不知她甚麼原因收筆。能賣到斷市,只因張愛玲,她本身就是傳奇,跟李鴻章有家族關係,又跟漢奸拍拖。個個寫愛情小說都看張愛玲,就算買回去擺都要。站在文學研究角度,《小》要出版;站在看一本好小說角度,讀者可能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