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下跌1.6%,跌幅較市場預期1%為大;為自02年12月以來首次下降,跌幅更是99年6月以來最大;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亦跌4.5%,與市場預期相若。經濟師與證券界均指中國已進入或邁向通縮,人行減息壓力頓增。 記者:周燕芬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預期,今年CPI為-1%,中央將增加政策應對防通縮。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主席李晶指中國已進入通縮,但只是短期現象,因為刺激經濟措施已產生效用,料CPI於年中時會趨於穩定。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祁京梅指世界經濟持續收縮,他擔憂PPI數據會繼續下跌。
生產物價急跌4.5%
不過,國家統計局官員強調,2月份CPI和PPI數據,不能判定中國出現通縮。他解釋,通貨緊縮定義是市場貨幣供應量不足引起價格水平下降,然而中國不存在通貨不足問題。繼1月內地新增貸款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創歷史新高後,他透露2月份新增貸款仍然逾1萬億元。
官員口硬,但要向現實低頭。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昨在記者會上坦言,外貿形勢仍嚴峻,世界金融危機還在繼續下行、蔓延和不見底,所以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到今天是「逗號,不是句號」。
商務部:中央出招未完
CPI由1月的升1%轉為2月跌1.6%,以及PPI由1月的跌3.3%擴大至2月跌4.5%,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顯著下降。
被問及中國今年經濟走勢會否呈「W」形,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未有正面回應,但他指中央過去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已見成效,他並舉出連串例子,包括首兩個月粗鋼產量增2.4%;建材水泥產量升17%;發電量雖然仍降3.7%,但跌幅在收窄;單是2月汽車銷量達85萬輛,為去年7月以來高位,是拉動汽實消費政策結果。
經濟未能全面復蘇是鐵一般事實,陳德銘稱,2月份外貿則仍是負增長,美國金融還有很多問題未暴露出來,歐洲當前金融問題及東歐面臨困難也在加劇,未來數月外貿形勢仍十分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