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價超過一百元的「紅底股」到供股前只剩下半張「紅底」,滙豐過去幾個月的股價表現的確令股東及投資者相當失望。誰知在宣佈供股集資後,半張「紅底」也保不了。經過昨天的急跌後,每股滙豐只剩下三十三元,比加稅後每包香煙的售價還要低。也就是說,拿一股滙豐到便利店也買不到一包香煙!
股價大幅下挫至難以想像的水平倒不是滙豐獨有的問題,其他家喻戶曉的名牌公司、大集團、大銀行的股價同樣「跌到你唔信」。曾是全球最大金融機構的花旗集團上周股價曾跌至不足一美元,拿一股花旗到「Onedollarshop」(一蚊店)買東西也不夠。在JackWelch(韋爾奇)手中呼風喚雨的通用電氣(GeneralElectric)股價只剩下六美元左右,連兩個GE出品的燈膽也買不到。專賣文具、裝修用品的OfficeDepot股價更只有七毫幾,要兩股才能在OfficeDepot買到一盒「萬字夾」。
為甚麼這些曾被視為優質大藍籌的公司股價跌的如此低、如此殘呢?
不同公司股價下跌當然各有自身的特殊因素。OfficeDepot是辦公室用品股,美國經濟大崩潰,公司股價自然低處未算低。花旗集團持有大量有毒資產,需要政府注資拯救,股價不插水下跌才怪。
滙豐的情況相對沒有花旗或OfficeDepot那樣壞。只是去年業績比預期差,前景不明朗,公司又在表示不需集資後突然宣佈供股,令不少投資者包括長期投資者感到失望。在失望情緒瀰漫加上大量滙豐衍生工具的影響下,滙豐股價便像吃了瀉藥般瀉個不停。
滙豐等「明星企業」股價低殘固然各有本身的不足,但金融海嘯遲遲未過去,美國金融體系遲遲未能穩定下來是更根本的因素。自從去年九月十五日雷曼倒閉引發金融海嘯以來,美國政府花了千億又千億資金拯救陷於財困的金融機構,研究了一個又一個穩定金融體系的方案。只可惜千億又千億的注資未能協助大型銀行及金融機構脫困,未能有效處理他們手上的大批有毒資產,令他們變成一家又一家「喪屍銀行」,不能正常借貸及營運,並隨時被政府接管。美國的金融體系更是風雨飄搖,隨時有大機構出事,隨時出現系統性危機。在這樣的風險下,投資者怎會不對金融業避之則吉,怎會不狂質花旗這類金融類股份的股價呢?
由於美國是全球金融業龍頭,各地的大銀行都跟美國大銀行緊緊扣在一起,部份是業務夥伴,部份是交易對手。當美國大銀行或金融機構經常陷於財困以至有倒閉危機時,投資者自然會質疑其他金融機構及銀行會否出現更多壞賬,會否受拖累。他們為免碰上更壞的情況,為免蒙受更大的損失,自然用腳、用走資對未出事的國際金融機構或銀行投下不信任的一票。這樣下來,大型銀行及金融機構包括滙控怎能不跌個四腳朝天呢?
要扭轉跌市,要平息虛怯的人心,最關鍵是美國政府盡快拿出可行的方案穩住金融體系,不能再議而不決。若果美國政府遲遲不能拿出有說服力的穩定金融體系方案,滙豐股價固然難有起色,第二波金融海嘯更會逼在眉睫。
周一至周六刊出